拜占庭,哥特建筑.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拜占庭,哥特建筑

第二篇 外国建筑史 第七章 奴隶制社会建筑 第八章 欧洲中世纪建筑 第九章 欧洲十五到十八世纪建筑 第十章 欧美十八到十九世纪下半叶建筑 第十一章 亚洲封建社会建筑 第十二章 欧美探求新建筑运动 第十三章 现代建筑与代表人物 第十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想 第八章 欧洲中世纪建筑 古罗马帝国极盛之后,逐渐衰退。395年古罗马分裂为东、西两个罗马。东罗马帝国建都在黑海口上的君士坦丁堡,得名为拜占庭帝国;西罗马由于异族人的入侵,而在479年灭亡。另外,基督教在中世纪分为两大宗:西欧是天主教,东欧为正教 第一节 拜占庭建筑 东罗马发展的是正教,建筑是古罗马 的穹顶结构和集中式形制; 第二节 西欧中世纪建筑 西欧发展的是天主教,建筑是古罗马的 拱顶结构和巴西利卡形制。 第一节 拜占庭建筑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与罗马的殖民城市。其建筑按国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前期:即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顶为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   二、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三、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年占庭帝国大受损失。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 拜占庭建筑结构 拜占庭建筑的结构 1、巴西利卡:原指公共会堂,是一种长方形的大厅,人们在其中进行公共活动或交易。 2方与园的过渡:在方形的平面上盖圆形的穹顶。 ? 3、帆拱:沿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这个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他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为了进一步提高穹顶的标志作用,完善集中式形制的外部形象,又在四个券的顶点之上做水平切口,在这切口之上再其半圆形的穹顶。后来在这水平切口之上砌一段圆筒形的鼓座,穹顶砌在鼓座之上。水平切口所余下的四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称之为帆拱。 优点:a、方圆过渡自然;b、扩大穹顶下空间 4希腊十字式:穹顶和它四面的筒拱形成等臂的十字。 拜占庭建筑的装饰 拜占庭建筑的装饰是十分精美和色彩斑斓的。 1、墙面的装饰:内墙装修有彩画和贴面两种。彩画以粉画为主;而贴面材料则有多种,大理石、马赛克…… 主题是宗教故事、人物、动物、植物…… 2、石雕艺术:重点部位是发券、柱头、檐口…… 题材是几何图案或植物等。 圣索菲亚大教堂 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   圣索菲亚教堂是集中式的,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0米。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   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之下,与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   教堂内部空间曲折多变,饰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镶嵌画。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 东欧的小教堂  除了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没有重大的建筑活动。建筑规模都很小,穹顶直径最大的也不超过6米。不过,这些教堂的外形有改进,穹顶逐渐饱满起来,举起在鼓座之上,统率整体而成为中心,真正形成了垂直轴线,完成了集中式的构图,这体形远比早期的舒展、匀称。   在俄罗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等正教国家,都流行这种教堂。 东欧的小教堂 第二节 西欧中世纪建筑 西欧中世纪建筑   早在罗马帝国的末期,西欧的经济已经十分破败衰落。在一片荒芜之中,形成了封建制度。教会利用人民的苦难,宣传禁欲主义,愚昧和迷信。   因此,5-10世纪,西欧的建筑极不发达,在小小的、闭关自守的封建领地里,罗马那种大型的公共建筑物和宗教建筑物,都是不需要的,相应的结构技术和艺术经验,也都失传了。修道院是当时唯一质量比较好的建筑物,也很粗糙。   可是,封建制度毕竟比奴隶制进步。以手工业工匠和商人为主体的市民们展开了对封建领主的斗争,争取城市的独立解放。同时,也展开了市民文化对天主教神学教条的斗争。   建筑也进入了新阶段。城市的自由工匠们掌握了比古罗马的奴隶们娴熟得多的手工技艺。建筑中人力物力的经济性远比古罗马的高。除了教学外,各种公共建筑物也逐渐多了起来,城市市民为城市的独立或自治同封建主的斗争,

文档评论(0)

xuchangb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