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大武》谈中国古代戏曲的象征主义.doc
从《大武》谈中国古代戏曲的象征主义
作者简介:段筱(1987年―),男,满族,河南新乡,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戏剧戏曲。
摘要:象征主义手法在艺术创作领域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古代戏曲在百姓生活中也始终扮演重要角色。关于这两者间联系的研究,对于戏曲理论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周乐《大武》表演样貌的分析,结合狭义与广义的象征主义理论,研习和探究戏曲这种古老艺术样式的表达方式,从而更好理解象征主义在戏曲创作和表演上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象征主义,舞剧,戏曲
一、戏剧中的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艺术创作理论,不仅在多国戏剧发展中都有着清晰的脉络,而且还产生了具有指导意义或者说代表性的文学理论著作。例如爱尔兰剧作家辛格的《骑马下海人》,梅特林克“沉默的戏剧”《青鸟》等等,不论是前者隐喻笼着着人类命运的大海的波涛声,还是后者文本中各种各样的“幸福”、“欢乐”,“火”、“光”,“黑夜的芳香”,“睡眠”,“感冒”等,都可以通过奇特的想象把抽象的观念和有形、无形的事物,都化为具有特征的象征形象。相较而言,“中国人对象征主义的接受,主要集中于表现手法和技巧,而不是理论沉思。”①这个观点一直以来得到广泛认同,可象征主义之于中国古代戏曲,它的接受确实仅限于“手法和技巧”这样的层面吗?
学者梁宗岱曾这样描述“象征”,说其“‘在无论任何国度,任何时代底文艺活动和表现里,都是一个不可缺乏的普遍和重要的原素了。这原素是那么重要和普遍,我可以毫不过分地说,一切最上乘的文艺品,无论是一首小诗或高耸入云的殿宇.都是象征到一个极高的程度的。’”②因而,在文学和艺术的理论研究方面“象征主义在中国始终都没有进入主流”③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极其悠久的民族,以及他们以世界上仅存的表意文字来记述的艺术作品,千百年来都有着一贯的表达传统,那就是用客观的事物象征创作者主观的心境。
二、《大武》表演中的象征主义
在文学研究领域,学者每谈及象征主义,首先想到的文体多为诗歌。朱光潜在《谈美》中曾论述了“象征和修辞学上的‘比’混为一谈”的现象。联系中国戏曲的起源,这里不敷述其概念的界限范围,暂以周乐《大武》为例进行探讨。需要说明的是,真正的舞剧在国内发展不过几十年,但若探求符合舞剧核心内容的元素,譬如动作、音乐以及对叙事的象征和表现,则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代。根据《史记乐书》记载,周灭商后,制《大武》舞,就是有诗、有乐、有舞的综合艺术形式,在戏剧的叙事表达方面,它讲述了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的过程,并抒发其平天下的英雄情结。具体说,其为六段舞蹈,多称六成。据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记载:
第一成:先击鼓以示警戒,舞队出场,顿足三次,表示舞蹈开始,舞者手执盾牌站立较长时间,表示武王等待诸侯的到来。接着一段抒情歌唱。
第二成:描写战争的舞蹈,热情奔放的表演表现吕尚必胜的信心。舞分两行,夹击而灭商。
第三成:表示灭了商朝,再向南方进军。
第四成:南方疆域已得到巩固。
第五成:分成两行舞,表示由周公旦,召公?协助统治。
第六成:舞队又集拢在一起,表示对天子的崇敬
《大武》在周代有相当的影响力,内容主要以军事行动为中心。表现了周武王所向披靡的气势。由振振戒鼓声作为开场。第一成,总干而山立,表达武王伐商之决心;诸侯到来,鼓声依旧,表示武王意欲强势联合;后咏叹,表达了其对大功尚未告成的忧虑。第二成,舞人突然急促舞蹈,表现战机在握的信心。第三成,队由北向南转进。第四成暂不详。第五成,舞队分两列夹击而进,舞人向东西南北四击四刺,表现大事已成、振动中原,声名远播。第六成,舞队复归原位,表示纷纷拥立天子。尾声众齐声高唱《武》乐歌,表示周朝以立,百姓可安居。
《大武》不仅在出场“演员”――即舞者的动作方面具有描述事件的指代性,在关乎历史的叙事和抒情上更有其突出的表现。“它突破了具有极其浓厚的原始巫术、宗教色彩,以法天象地为舞蹈语汇原则的九成万舞的基本体例,创造了取象现实历史事件以构成舞蹈语汇的新的乐舞编创体例。”④
因此《大武》虽然没有详尽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关系及矛盾冲突,但其中对历史事件的表达,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敬畏,均使其毋庸置疑地成为一个舞剧。而舞剧不同于其他表演形式的一大特点,便是舞蹈的象征性手法,这一点也毫无疑问可以作为中国古代戏曲象征技巧的一种早期样式,在探究戏曲起源的过程中作为重要参考。有关史料记载,《大武》这六部乐舞后被周公加以集中、整理、规范成一个整体,作为国家的礼制,用于祭祀、庆典等活动。并对它们的演出仪制、祭祀对象、服饰道具、乐歌宫调和舞者身份、演出场合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一点也与戏曲的发展相互暗合。
另一方面,从《大武》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