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困境及出路研究.docVIP

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困境及出路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困境及出路研究.doc

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困境及出路研究   [摘 要] “道歌”是陇西民间口头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道歌”主要是在寺庙、道观传唱的一种地方性文化,在历代民间的传唱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原因,陇西“道歌”在传承过程中出现断裂,传承遇到了困境,对此笔者提出了一些对策性建议,希望能对陇西“道歌”的保护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 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困境;出路研究;“道歌”   [基金项目] 本文是西北民族大学中央专项资助项目,项目名称: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困境及出路研究――以陇西县巩昌镇宗教活动“道歌”为例,项目号:ycx14026。   【中图分类号】 D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352-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步得到重视,从物质到精神文化全面开展,同时对于保护的法律、法规也应用而生。保护先辈们留下的宝贵地域文化资源是我们责任和义务。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遗”的一个分支,与方言密切联系,因此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妙利用与方言的契合点,使得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沃土,方言成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或媒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中国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遗存地。   陇西“道歌”是当地一种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是集歌、韵白为一体,并以管弦乐、打击乐为伴奏的综合艺术,在民间宗教活动时较为常见。地域广袤是蕴育丰富多样文化的基地,陇西“道歌”作为一项民间口头传唱文化,对其传承和保护是民间文艺学富有提升民族精神、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文化职责。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文化发展观全面定位民间文化、民间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人和传承的文化,是生命的文化和生活的美化。它的核心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情感、民族的凝聚力,它的表征是民族的身份和民族的标志。从地理位置看,陇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因而具有历史悠久的多元文化与宗教文化。以汉族为主体的陇西在历史发展、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各少数民族都在不断学习、吸收汉族先进的思想文化。陇西“道歌”是专门在寺院和道观口头演唱的词曲,陇西“道歌”多在宗教场合传唱,多为做道场诵经时的曲子,曲目繁多,韵调悠扬,伴有一定的佛、道法器和乐器作为辅助伴奏。陇西“道歌”演唱时的乐器主要有鱼鼓、尖板(玉板)、笛子、二胡、四叶瓦。鱼鼓是由八仙中的张果老的法器演变而来,尖板则是由曹国舅的法器演变而来,笛子由韩湘子的法器演变而来,当地俗语所言:“鱼鼓连敲有梵音,尖板和声万籁清,鱼鼓尖板走天下”,四叶瓦是类似于快板的乐器。在隆重的宗教节日里,陇西“道歌”演唱的乐器还有板胡、三弦琴等。富有地方文化特色,具有很强的口头传承性。儒家文化以“忠”、“孝”为主,如何快速、高效在大范围内传播儒家文化成为当时的一个问题。“道歌”顺势而生,它以简单、明快、口语化的方式对儒家文化的传播起着教化、认知功能。民间信众兼有艺人的职能,他们取其历史传说中忠孝、行善积德人物的故事进行传唱,经过改进,使它曲调统一、句式押韵,歌词口语化,以此颂神祈祷、劝人行善、积善修德为基本内容,多为赶庙会时善男信女唱诵。流传曲目有:《十二时烧香》、《八仙贺寿》、《韩湘子渡林英》、《观世音劝善》、《五更拜佛》、《丁郎刻木不忘娘》等。随着时代的变迁,陇西口传“道歌”逐渐消亡,演唱的人数日益减少,对于陇西“道歌”的传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道歌”的特点   以下以《十月怀胎》为例说明陇西“道歌”的特点,歌词如下:   父同天来母同地,天地父母恩义深,   唐朝有个目连生,至今流传怀胎经;   凡民侧耳细心听,听我一一说分明,   昔日有个目连生,一头担母一头经;   担经在前母背后,担母在前背了经,   连经带母横担起,路旁树木两边分;   我母怀我十个月,我担我母十八春,   左肩担的肉皮烂,右肩担的血淋淋;   请问灵山多少路?十万八千还有余,   慢说十万八千路,再有多少也要行;   ……   《十月怀胎》形象生动的描述了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和哺乳的艰难。文字简单、朴实,主题鲜明,来劝解人们母恩难报,要孝敬父母,牢记母亲喂养的艰辛。陇西“道歌”主要是在宗教活动场合传唱,多为中年以上善男信女,特别是在佛教和道教祭祀节日,演唱“道歌”场面热闹非凡,为宗教活动增添了娱乐的气氛,可谓中国民间宗教的“唱诗班”。“道歌”唱词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从陇西“道歌”的内容看,主要以歌谣传唱的方式进行,对仗工整,便于记忆,主要以惩恶扬善、行善积德、敬孝敬道、劝人修行、积功累德为主。对于历史上发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