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梵高的成长经历对其绘画作品的影响.docVIP

浅析梵高的成长经历对其绘画作品的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梵高的成长经历对其绘画作品的影响.doc

浅析梵高的成长经历对其绘画作品的影响   [摘 要] 口梵高是后印象派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他的绘画色彩绚丽灿烂、线条感强烈,富含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思想,是世界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珍宝。他的作品之所以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是因为他的作品里大都是内心世界的表现,而这与他特殊的成长经历和人生遭遇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尝试从心理分析及艺术作品分析的角度,探索梵高创造的真谛。   [关键词] 梵高;精神分析;绘画   【中图分类号】 J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374-2   一、梵高的早期经历   据记载,文森特?梵高1853出生于荷兰乡村的牧师家庭。梵高的父亲是一位牧师,在他的印象里,父亲是固执、冷漠、不可理喻的,而母亲则是位能干的女人,勤奋且多才多艺,在绘画、缝纫、写作等方面都有所造诣。梵高是家中的长子,有三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其中一位叫提奥的弟弟是梵高一生的知己,并且从不间断地、无私地为梵高提供经济资助。   然而梵高称他的少年时代颇为不幸,父母经常挑他去做“粗糙的活”,而且教育也是相当严格,甚至承受带有侮辱性的讽刺。也正如梵高所陈述的:“我至深的痛苦好像是起始于很小的时候,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我的少年时代,是阴郁的、冷酷的、贫瘠的……”而他的家人对他所述做出的解释是:他是家庭的陌路人。可见,梵高的家庭给他的感觉非常糟糕。   据记载,在梵高出生之前,曾有一位与他同名的哥哥,名叫文森特?梵高的哥哥在1852年3月30日出生,却当天夭折了。恰好一年后的同一天,3月30日梵高降落人世。他时刻提醒着母亲哥哥的离开,并且把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取名与死去的儿子同名,可以推断出在怀孕期间,母亲是处于情绪不稳定的状态的,然而母亲孕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妊娠母亲及新生儿的身心健康及发育都有不良的影响。   梵高母亲在面对梵高的时候,心情一定是复杂的。另外,家里还有其他几个孩子,母亲难免会无暇体谅和照顾每一个孩子。实际上,梵高童年时代的母爱被弟妹和逝去的哥哥分割剥夺,他就像是一株瘦小畸形,发育不良的树苗,得不到母爱的精心照顾和哺育滋养。根据精神分析的人格发展理论,性器期是过渡联恋母情结的重要时期,恋母情结又称“俄狄浦斯情结”,是男孩子会出现最亲近的是母亲,从母亲的爱中得到快感,并把母亲作为性爱对象而对父亲产生嫉妒。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情结只有得到满足或得到解决以后,儿童人格动力“力比多”才会向下一阶段发展。   然而梵高的恋母情节未能得到及时的解决,阻碍了他的人格自我变异的过程,而自我变异的过程是孩子与母亲相互接近相互信任的关系来推动的。这种阻碍是梵高渐渐形成自卑、冷漠、孤独的个性。加上牧师家庭的高道德感高要求的教育,使得高涨的期望值与低落的自尊心相互冲撞,让梵高日后的身后充满矛盾。   二、梵高的成年后经历   在最初,他想继承父业,成为一名牧师。当被分配到任何人都不想去的矿区时,他发现传播福音对于在矿区里水深火热地工作生活的人民根本无用,他开始质疑什么是真正的信仰与上帝。他脱去西装革履,穿着破旧的衣服;把自己的东西分给有需要的人,与矿区人们同吃同住。当教会的人来视察,责怪他居然如此穷困潦倒、不顾形象的时候,他真正意识到,这种“传教士”不是他真正想要的生活。而“福音”,永远也无法拯救劳苦人们。   他开始绘画,即使穷困寂寞但也无法阻止他内心对创造的欲望。他去找海牙的伯伯,对他的绘画技巧有很大的启发。在巴黎认识了印象派画家,受到了印象派画家的启蒙,他发现光与影的奥秘,也拓宽了对色彩的选择,从此画风改变。   梵高多次恋爱失败,可以从他与母亲的早期关系中找到缘由。多次遍体鳞伤,却渴望着爱情,梵高解释到:“我的生活不能没有女人,我如此地讨厌孤单,我宁愿与一个坏妓女相处,也不要独自一人。”正如他对凯的爱慕一发不可收拾,他抱怨凯对她丈夫的爱使自己埋葬在过去的阴影中,抱怨她这样做所造成的过失是不可能把爱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的时候,此时的他可能为母亲对逝去哥哥的念念不忘而抱怨。当他幻想和凯永远在一起时,是在希望完成童年未能实现的愿望,渴望与母亲亲近。可是每次都无法实现。   有学者把梵高的糟糕的人际关系现象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来解释,在青春期,青少年需要思考他所有已经掌握的信息,思考自身、思考未来的生活等,才能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整合,否则就会出现自我同一性混乱。梵高就是一个没有建立起自我同一性的人,因为不曾体会过爱,所以不懂得去爱别人。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却担心会失去自我。   本人并不同意此观点,通过资料了解,梵高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要做什么。他热爱自然,热爱绘画,所以他一直坚持着,甚至有点偏执。因此,我认为梵高的人际关系与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荣格说过:“性格决定命运。”梵高带有的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