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悲剧色彩.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英雄的悲剧色彩.doc

英雄的悲剧色彩   [摘 要] 通过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曲式及背景分析,进而揭示贝多芬作品中的英雄性内涵及悲剧性色彩。   [关键词] 悲怆;背景;曲式;英雄主题;悲剧色彩   【中图分类号】 J6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2-174-3   十七至十九世纪,在德、奥这片土地上,上帝好似刚好把目光投注于西半球那片郁郁葱葱的土地,灵光顿现。短短三百年间,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韦伯、舒伯特,门德尔松等等诸多大师相继诞生。音乐的盛典开始了,而整个欧洲音乐史也将迎来其无比辉煌的一页。可是,如果说巴赫是为上帝的荣耀而创作,莫扎特是自身天才的才华横溢,而贝多芬,则以其巨人般的英雄性格及力量震撼人心。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战胜命运,不断斗争的英雄形象始终是他的创作主题。请看他的九部交响曲中,第一、第二部虽是步海顿、莫扎特后尘的早期作品,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英雄性格已初见端倪。为人们熟知的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九《合唱》更是直抒刚毅,豪迈的英雄气概。尤其在标题为《英雄》的第三交响乐中,他把第一乐章描写英雄性格及英雄在千锤百炼中成长的传统奏鸣曲式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气势磅礴,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一次飞跃。而在其钢琴奏鸣曲中,无论早期,中期,后期,他仍喜欢表现英雄性格的主题,并大量运用小调的调式。如第一首为F小调、第五首C小调、第八首C小调、第十四首升C小调、第十七首D小调、第二十三首F小调、第三十二首C小调,均热情激动,悲壮激昂,英雄性格的悲剧色彩。当然调性说明不了全部问题,我更愿意分析其中一首以更好地说明我的观点。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可被明确地划分为早、中、晚三期。而人们最熟悉、上演频率最高的贝多芬作品是他的中期创作。1802年之前可被看作是贝多芬的早期,此时的贝多芬虽已在维也纳显露才华,站稳脚跟,但创作内涵和风格尚显稚嫩。1802年至1803年间,贝多芬因患耳疾而经历了一场痛苦的精神危机―他几近崩溃,并写下一份《海立根施塔特遗嘱》。令后人永远感佩不已的是,凭借艺术的力量贝多芬战胜了自我,并由此步入创作的成熟期:即贝多芬的中期。而标志这场精神胜利的一个物质性结晶,就是那部极为著名的《第三英雄交响曲》。自此至1812年,贝多芬在十年的时间中,创作了一大批彪炳史册的著名杰作。目前在音乐会中频繁亮相的贝多芬曲目,许多都出自这一时期:包括《“华尔斯坦”钢琴奏鸣曲》、《“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三首》作品59、《小提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等。这些作品不仅上演率极高,而且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强大影响。   中期的贝多芬,典型地体现了“英雄”风格。在音乐技术上,贝多芬的追求集中体现为“扩展”:他全方位地开掘了当时音乐语言的各种潜能,具体做法如曲体上的大规模扩张,篇幅和长度的超常规扩充,主题/动机乐思的高密度运作,和声张力的大幅度提升,以及节奏冲力的高强度处理等。在精神内涵上,这一时期的贝多芬创作,不妨用“人定胜天”这一成语来定位。需提请注意,这里的“人”,不仅指集体的人,更是特指个体的人。贝多芬的中期作品,明确体现出强烈的个人主动性和个人性的英雄主义,从而对人的积极力量作出了全面肯定。显而易见,这种带有强烈现代感的个人意识,正是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思想遗产。贝多芬经由自己独特的个人(生平和艺术)体验,通过声音的特别方式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这也就是为何我们后人每每听到贝多芬的中期作品,依然会感到心潮澎湃乃至热血沸腾的原因。但是,在1812年之后,贝多芬的创作陷入了低潮。随后,其作品风格与表达内涵发生了明显的转向。“贝多芬的晚期风格”从中艰难浮现,最终在1817年至1818年间成型,并保持至去世。贝多芬最后十年的创作,由此成为独立的风格单位,标志着崭新的艺术境界。一个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怀有坚定自信并取得全面成功的音乐家,随着暮年来临,重新开启自省之路,通过透彻的再次思索和体察,终于修炼成为一个洞悉世界、并达至涅?的智慧哲人。如果说中期的贝多芬体现了“人定胜天”的宏伟气概,则晚期的贝多芬就达至“天人合一”的悠远境界。在前者,“人”与“天”形成对峙,经过硝烟弥漫的抗争,“人”的一方最终胜出;在后者,“人”不再看重外在的胜负得失,而是与“天”求得和解,并最终与“天”达成一致,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为此,自20世纪以来,开始有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贝多芬的晚年创作是该作曲家最伟大的艺术结晶,其晚期风格是他最伟大的艺术创造。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素有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之称,与被称为《旧约全书》的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相对应。而其中第八首即C小调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