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半夏栽培技术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VIP

[2017年整理]半夏栽培技术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介 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Breit.]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麻芋头、三步跳、野芋头。以干燥块茎入药,药材名半夏,为常用中药。具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能。主治痰多咳嗽,呕吐反胃,胸脘痞气等症。块茎含胆碱、L麻黄碱、β谷甾醇等成分。半夏为广布种,国内除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未见野生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分布。主产于四川、湖北、河南、贵州、安徽等省,其次是江苏、山东、江西、浙江、湖南、云南等省区。日本、朝鲜等国有分布。    半夏之名在我国历代本草书籍中均有记载,始见于《礼记·月令》。半夏入药首见于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中,处方用名为冶半夏,距今已有2 100多年的历史。半夏的人工栽培历史则较短,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山东和江苏等地。通过40多年的不断摸索,从半夏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宜条件、遗传多样性、繁殖方式、栽培技术及有效成分等方面已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并已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但在新品种培育和病虫害防治的研究工作还有待加强。 植株形态特征半夏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5~40 cm。地下块茎球形或扁球形,直径0.5~4.0 cm,芽的基部着生多数须根,底部与下半部淡黄色,光滑,部分连年作种的大块茎周边常联生数个小块状侧芽。顶基生叶1~4枚,叶出自块茎顶端,叶柄长5~25 cm,叶柄下部有一白色或棕色珠芽,直径3~8 mm,偶见叶片基部亦具一白色或棕色小珠芽,直径2~4 mm。实生苗和珠芽繁殖的幼苗叶片为全缘单叶,卵状心形,长2~4 cm,宽1.5~3 cm;成年植株叶3全裂,裂片卵状椭圆形、披针形至条形,中裂片长3~15 cm,宽1~4 cm,基部楔形,先端稍尖,全缘或稍具浅波状,圆齿,两面光滑无毛,叶脉为羽状网脉。肉穗花序顶生,花序梗常较叶柄长;佛焰苞绿色,边缘多呈紫绿色,长6~7 cm;内侧上部常有紫色斑条纹,佛焰苞合围处有一直径为1 mm的小孔,连通上下,花序末端尾状,伸出佛焰苞,绿色或绿紫色,佛焰苞下部管状不张开,上部微张开,直立,或呈“S”形弯曲。花单性,雌雄同株;花序轴下部着生雌花,无花被,有雌蕊20~70个,花柱短,雄花位于花序轴上部,白色,无被,雄蕊密集成圆筒形,与雌花间隔3~7 mm,花粉粒球形,无孔沟,电镜下可见花粉粒表面具刺状纹饰,刺基部宽,末端锐尖。浆果卵圆形,顶端尖,绿色或绿白色,成熟时红色,长4~5 mm,直径2~3 mm,内有种子1枚。种子椭圆形,两端尖,灰绿色,长2~3 mm,直径2.2 mm,不光滑,无光泽,解剖镜下观察有纵向浅沟纹。鲜种子千粒重10 g左右。花期4-7月,果期8―9月。见图10-11。 图10-11 半夏植株形态图 1.植株2.幼块茎、幼叶及花枝3.佛焰苞剖开后示内穗花序上的雄花4.雌花 半夏与玉米间作双株芽半夏半夏种植基地野生半夏阔叶形半夏狭叶形半夏生物学特征  (一) 对环境条件要求   半夏为浅根性植物,一般对土壤要求不严,除盐碱土、砾土、重黏土以及易积水之地不宜种植外,其他土壤基本均可,但以疏松、肥沃、深厚,含水量在20%~30%、pH 6~7的砂质壤土较为适宜。野生多见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喜温和、湿润气候,怕干旱,忌高温。夏季宜在半阴半阳中生长,畏强光;在阳光直射或水分不足情况下,易发生倒苗。耐阴、耐寒,块茎能自然越冬。半夏具有明显的杂草性,具多种繁殖方式,对环境有高度的适应性。    (二) 生长发育习性   1年生半夏为心形的单叶,第二至第三年开花结果,有2或3裂叶生出。半夏一年内可多次出苗,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平均可出苗三次。第一次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第二次在6月上、中旬,第三次在9月上、中旬。相应每年平均有三次倒苗,分别为3月下旬至6月上旬、8月下旬、11月下旬。出苗至倒苗的日数,春季为50~60 d,夏季为50~60 d,秋季为45~60 d。倒苗对于半夏来说,一方面是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更重要的是增加了珠芽数量,亦即进行了一次以珠芽为繁殖材料的无性繁殖。第一代珠芽萌生初期在4月初,萌生高峰期为4月中旬,成熟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   半夏块茎一般于8~10℃萌动生长,13℃开始出苗。随着温度升高出苗加快,并出现珠芽。15~26℃最适宜生长,30℃以上生长缓慢,超过35℃而又缺水时开始出现倒苗,秋后低于13℃以下出现枯叶。冬播或早春种植的块茎,当1~5 cm的表土地温达10~13℃时,叶开始生长,此时如遇地表气温持续数天低于2℃以下,叶柄即在土中开始横生,横生一段并可长出一代珠芽。地温、气温差持续时间越长,叶柄在土中横生越长,地下珠芽长的越大。当气温升至10~13℃时,叶直立长出土外。不同半夏居群对高温胁迫的响应差异明显(郭巧生等,2007)。   半夏的块

文档评论(0)

love19874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