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岩溶工程地质研究
2.道路工程 路基、站场、桥梁地基稳定性、地基塌陷 我国东部岩溶区,铁路4010公里,岩溶塌陷376处,近十年间中断车1860小时,颠覆列车3次。 4.工民建 地基稳定性、塌陷问题 自1977年至今,武汉地区先后发生6次岩溶地面塌陷: 1977年,汉阳中南轧钢常堆料场塌陷; 1988年,武昌陆家街塌陷和阮家巷塌陷; 1999年,毛坦村小学塌陷; 2000年2月,武昌司法学校塌陷; 2000年4月,青菱乡烽火村塌陷 1988年5月10日,武昌陆家街地面塌陷,圆形塌坑,直径22M,深10余米,十间民房、大树、电线杆等塌入坑中,引起附近工厂、学校、住宅墙体、地坪变形、开裂。 佛罗里达州温特帕克的落水洞 水中CO2主要取决于外界环境的补给。如大气、土壤的生物作用等。 大气、生物、岩石、水构成一个岩溶动态系统,岩溶是一个复杂的物 理化学动态过程。 3.按渗漏部位分类 绕坝渗漏:坝区 临谷渗漏:库区 库水位与两岸地下水位相对高程关系,直接关乎库水能否向邻谷渗漏,两者关系可概括为如下图各种情况: 据太沙基(1933年)公式: 2 真空吸蚀效应 真空吸蚀论是我国徐卫国等于1979年提出的,国内也普遍接受这一论点。 岩溶网络的封闭空腔(溶洞或土洞)中,当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到空腔盖层底面下时,地下水由承压转为无压,空腔上部便形成低气压状态的真空,产生抽吸力,吸蚀顶板的土颗粒.同时内外压作用,覆盖层表面出现一种“冲压”作用,从而加速土体破坏。 真空吸蚀产生下列三种作用: 吸盘吸蚀作用 空腔吸蚀作用 漩吸漏斗吸蚀作用 问题探讨: 自然地质环境中,很难具备封密的岩溶空腔条件; 真空吸蚀的极限是一个大气压,真空吸蚀力不大; 一旦塌陷发生,封闭状态破坏,在一次塌陷发生的中后期,则不可能连续发生塌陷,这与许多事例不符; 一旦发生漩吸漏斗吸蚀作用,则不存在真空吸蚀,因此时盖层已破坏; 真空吸蚀同样难以解释同步塌陷。 4 自重效应 雨水入渗后,盖层饱和容重比干容重一般增加30%~40%。使土拱承受更大的重量,导致塌陷。 5 浮力效应 岩土体位于地下水位之中,当地下水位下降时,除产生压强差效应外,土体的浮托力也随之减小,产生塌陷。 6 土体强度效应 土体吸水饱和后,土体抗剪强度降低,土拱抗塌力减小,产生塌陷。 第五节 岩溶地基稳定性问题 一、变形破坏的主要形式 1.地表塌陷 :地基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较大的空洞(如溶洞)。在自然条件下或建筑荷载作用下,产生洞体坍塌,引发地面塌陷而导致建筑物破坏。 2.地基承载力不足 或不均匀塌陷:覆盖岩溶区,因覆盖层强度较低,不能满足 建筑荷载要求而出现破坏。或沉降不均匀导致建筑破坏。 3.地基滑动:较大的溶沟、溶洞等形成临空面,向临空面产生的滑 动现象。 在岩溶地基上进行建设时,由于荷载等原因,产生地基塌陷破坏,或失稳,这便是岩溶地质稳定性问题。 二、地基塌陷的成因 形成塌陷的原因很多。如潜蚀、真空吸蚀、振动、土体软化、建筑荷载。目前认识尚不一致。因当地条件不同,产生塌陷的原因而不同,也可能是以一种原因为主导,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潜蚀作用 潜蚀论是1898年俄国学者巴浦洛夫提出的,在国内外地质界长期被接受并加以应用。 在覆盖型岩溶区,下伏存在溶蚀空洞,地下水经覆盖层向空洞渗流(或地下水位下降时,水力梯度增大)。在一定的水压力作用下,地下水对土体或空隙中的充填物进行冲蚀、掏空。从而在洞体顶板处的土体开始形成土洞,随着土洞的不断扩大,最终引发动洞顶塌落。当土层较厚或有一定深度时,可以形成塌落拱而维持上伏土层的整体稳定。当土堆较薄时,土洞不能形成平衡。 式中: Ip—临界水力梯度 rs—土颗粒密度 n—土体的孔隙度 据达西公式和动能公式,地下水侧向流时的动能: 据达西公式和动能公式,地下水侧向流时的动能: 式中:FH—地下水动能 M—水的质量 K—渗透系数 I—水力梯度 n—岩土体的孔隙度 u—渗流速度 3 压强差效应 压强差是指岩溶空腔与松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