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的研究进展.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病毒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病毒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Nipah病毒是近年在东南亚新出现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病毒,导致Nipah病毒性脑炎的暴发流行,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本文主要就近年对Nipah病毒性脑炎的研究进展包括病毒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流行病学、临床及辅助检查等作一综述。 1998-09/1999-06,马来西亚暴发了1次发热性脑炎,共计有265人发病,105人死亡,病死率约40%。几乎同时,新加坡的屠宰场因为进口了马来西亚该脑炎流行地区的猪,从而导致了11人受感染,其中1人死亡。直到1999-03,马来西亚Kuala Lumpur大学和美国亚特兰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离到病毒后,才确定本次暴发是由一种新的副粘液病毒引发的,因为第1位分离出该病毒的死者生前居住的村庄名为Nipah ,所以命名为Nipah病毒(Nipah virus, NiV)[1]。2001年-2009年间孟加拉国陆续有8次NiV感染暴发,病死率达70%以上,本文就NiV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病毒学 NiV是单链负性RNA病毒,核酸由蛋白质包被,质粒呈螺旋形,病毒直径约150~300nm,核衣壳直径18nm,由18246个核苷酸(nt)组成。3’端有55个核苷酸组成的先导序列,5’端有33个氨基酸组成的尾巴,基因组包含编码6个结构基因N、P、M、F、G和L。N基因的开放读码框为1599nt,编码核衣壳蛋白(N蛋白),N蛋白是病毒蛋白的主要成分,也能调节病毒基因的转录和复制。P基因的开放读码框为2130nt,转录时除产生P mRNA编码P蛋白(磷蛋白)外,还通过联合转录mRNA编辑的形式产生编码V和W蛋白的mRNA,编码V、W蛋白,P、V、W蛋白N端有407个氨基酸序列一致,C端序列不同。P mRNA上一个可变的读码框还可以编码C蛋白。M基因的开放读码框为1059nt编码基质蛋白(M蛋白)。F基因的开放读码框为1641nt,编码融合蛋白(F蛋白)。G基因的开放读码框为1809nt,编码粘附蛋白(G蛋白)。L基因的开放读码框为6735bp,编码RNA聚合酶(L蛋白)。每个基因的开放读码框3’及5’端均有非编码区[2~4]。 NiV基因和其他副粘液病毒相比有较大差异,而和Hendra病毒(Hendra virus, HeV)有90%的同源性,虽然NiV的基因组比HeV的基因组多12个核苷酸,但是两者基因组的末端序列、基因的起始和终止信号、磷蛋白基因的剪辑信号以及结构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均密切关联,目前认为NiV和HeV属于副粘液病毒科,副粘液病毒亚科中的一个新的亚属:Hernipavirus亚属。 2 发病机制 NiV通过G蛋白和敏感宿主细胞上ephrin-B2及ephrin-B3结合(ephrins为EphB这一类受体酪氨酸激酶的膜结合配体),诱导G蛋白上的变构激活位点,促发F蛋白进行两相的构象级联反应:第1相从亚稳的融合前状态到形成一种前发夹结构中间体,第2相从前发夹结构中间体转变成六螺旋束的发夹结构,从而导致病毒入胞作用和细胞融合[5]。G蛋白和ephrin-B2的比值是细胞融合及病毒入胞的关键因素,而ephrin-B2和 ephrin-B3活性是由其上G-H环上的亮氨酸-色氨酸残基决定的[6][7]。虽然NiV通过血管系统可全身分布,但只有肺及脑组织的上皮细胞对病毒易感,且ephrin-B2 或ephrin-B3只在脑内表达,决定了NiV容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8]。 NiV的P、V、W蛋白有一段共同的富半胱氨酸的保守区域,其他副粘液病毒通过诱导IFN信号传导子及转录激活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STAT)1和STAT2蛋白降解,从而躲避IFN的抗病毒作用,而NiV 的V蛋白能结合STAT1,形成STAT1和STAT2的高分子复合物,直接抑制STAT蛋白功能,最终抑制IFN的反应,阻止干扰素诱导的酪氨酸磷酸化[9]。亚细胞定位发现P、V蛋白主要存在于感染细胞胞浆中,W蛋白主要存在于胞核,从而导致受感染细胞STAT1酪氨酸701位点磷酸化受阻。而W蛋白能将无活性的STAT1阻隔在核内,是阻止STAT1活化的关键因子[10]。 M蛋白的核-浆运输及伴随翻译后修饰在基质调节的病毒芽生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上的YPLGVG序列在芽生中起关键作用[11]。在感染早期即可在核中监测到M蛋白,随后M蛋白局限于胞浆和浆膜。 人类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对NiV不易感,在树突细胞中只能检测到低水平的病毒复制。但淋巴细胞能有效结合NiV病毒,并传递给上皮及Vero细胞,导致感染扩散[12]。 3 流行病学 NiV感染患者多有与猪直接接触的病史,如饲养场、屠宰场的工人等,医学界最初认为是乙型脑炎流行,但也有以下特点与乙型脑炎不符:患者

文档评论(0)

zhangh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