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阳名胜古迹.pptVIP

  1.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阳名胜古迹

略阳县县名备考 略阳县名的解释有三: ????1.南宋开禧三年(1207)吴曦降金,受封“蜀王”,国号“转运”。月余,被安丙等人平之,南宋改顺政县为略阳县名至今。旧《略阳县志》、《汉中府志》、《陕西省通志》多释为“用武之区曰略,治在象山之南曰阳。” ????2.清道光《略阳县志》载:“略阳,汉县也,在今巩昌界。后魏侨置略阳郡、县于此,赵宋遂以名县,沿汉旧也。” ????1984年史念海在《陕西地方志通讯》撰文《以陕西省为例探索古今县的命名的某些规律》认为:县经移徙,仍用旧名者。现在陕西省的各县中至少有五个县。“略阳,也是西汉所置县,本来设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西,也是后来移到现在的地方,仍称略阳县,……。略阳的县名中间却隔了一段时期才又复用旧称”。 ????注:南北朝时略阳县和晋时所置的略阳郡,皆曾侨置于汉中附近,(见《宋书·州郡志》和《南齐书·州郡志》) ????3.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汉中知府张良知在《游灵岩记》碑文中曰“时过午,即不见日。盖山高西障,此略阳之得名也。” 青泥岭古银杏 李白诗《蜀道难》中“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杜甫诗《泥功山》中“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均指此。青泥岭旁青泥河为嘉陵江一级支流。 青泥河村琵琶寺学校门前的两棵银杏树,传说为李白所栽,距今1200多年,两树相距8.3米,东为雄树,高约26米,树围8.5米,5人方可环抱,西为雌树,高约17米,巨枝粗丫均呈黑褐色,皮粗砺斑驳。雄树奇特处有二:一是树上寄生着一大一小的两株桑树,生机勃勃,交错混生。二是有人攀登采摘过名贵中草药金耳环。雌树至今年年结果。 析里砭栈孔遗迹、长峰寺栈道遗迹 连接故道和祁山道沿嘉陵江通往川蜀的古道,是蜀道北段的主要道路之一。沿江两岸有栈道石孔多处,其中白水江长峰一带道迹显见, 口析里砭有“凿开天险”四个摩崖刻字,并有栈道孔37个。 ?嘉陵道 接故道和祁山道沿嘉陵江通往川蜀的古道,为蜀道北段的主要线路之一。沿江两岸有栈道石孔多处,其中白水江长峰一带道迹显见。罝口析里砭有“凿开天险”四个摩崖刻字,并存栈道孔37个。下游高潭子也有栈孔和踏步石阶遗迹。 ????沮水道 本县东部一条古道,因沿沮水,故名。沿途险峡之地有栈道遗孔,张家坝大河地内存有修三星桥碑记,两河口至大黄院有指路碑。宋代诗人陆游曾经此道并作诗《沮水道中》。 ????青泥岭 在本县西北青泥河乡境内,因“悬岩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名青泥。”为蜀道最艰险一段。唐宋时此地设有驿站。李白诗《蜀道难》中“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杜甫诗《泥功山》中“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均指此。宋嘉祐年间改线新修白水路,青泥路即废。至今此地仍可显见栈道孔迹,并有石阶踏步。 ????飞仙岭 在接官亭臭草塘沟口。旧志载:“徐佐卿在此修炼成仙飞升,故名。”唐时蜀道经此,曾有阁道百余间,后毁尽。杜甫在《飞仙阁》诗中写道:“栈云栏干峻,梯石结构牢”。 灵岩寺 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的灵岩寺位于略阳县城南3.5km 处嘉陵江东岸,它依托山崖两个天然溶洞(前洞景阔,洞口高约25米,宽约50米,深60余米,呈虎口形)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巧妙结合,自成天趣,构成一处独有神韵的宗教名胜,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陕西省风景名胜区。寺内现存碑碣、摩崖石刻多达130余通,素有小碑林之称,东汉《甫阝阁颂》的八分汉隶享誉书法金石学界。灵岩寺景致别有情趣。前洞:大雄殿后藏金龟,唐棕三株佛前香;后洞:十八罗汉伴睡佛,药水千年身下流;洞前:玉柱一根撑天地,勾连两洞奈何桥;洞外:飞仙石前忆玄宗,望江楼上山水雄。 千年睡佛 在后洞的玉柱边。是一尊体态丰满的慈祥沉睡的钟乳天然大佛。这形象逼真的天然钟乳大佛,身披袈裟,慧眼紧闭,袒胸露腹,赤脚侧卧。在洞内暗淡、恬静、幽冥的气氛中,这尊千年睡佛身边,曾流传着:你哪里痛,就把睡佛哪里模一下,立即就好。至今,游人还是手抚睡佛,祈求祝愿。在后洞的睡佛旁边,是直立着的一根天然形成的钟乳石柱,仿佛支撑着整个天然洞穴。据说,模了石柱,可以成为栋梁之材,游人纷纷扶柱相摸,久而久之,使这根天然的石柱日愈光亮,阳光射入,银光闪闪,故人称玉柱。 《甫阝阁颂》 《甫阝阁颂》全名《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甫阝阁颂》摩崖,刻于东汉建宁五年(公元172年),所记武都太守李翕主持修建析里甫阝阁桥之事,位于徐家坪析里砭嘉陵江西岸,距水面约8米。1977年底因修路,将其凿剥移嵌至灵岩寺前洞右侧石崖。此摩崖碑文系仇靖撰文,仇绋书写。《甫阝阁颂》摩崖高170厘米,宽125厘米,碑文19行,每行27字(第6行、12行均为11字)。碑石上下角剥落,并有拉船纤绳磨痕7道,字迹清楚者仅为240余字。此摩崖为珍贵的汉碑,与汉中《石门颂》、甘肃成县《西峡颂》齐名,尤其它的汉八分隶书,独树一帜。魏晋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