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大流行-南一书局.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次大流行-南一书局

第五章 環境與疾病 第一節 環境與疾病的產生 第二節 疾病的空間擴散 第三節 個案探討 第四節 地理資訊系統與疾病監測 第一節 環境與疾病的產生 一、自然環境與疾病 二、人文環境與疾病 自然環境與疾病 地方病(endemic):具有地區性的疾病,只流行於某些地區。 傳染性疾病:瘧疾、黃熱病、登革熱等,在氣候溼熱的熱帶或副熱帶區最為普遍。 非傳染性疾病:烏腳病、甲狀腺腫等。 影響傳染病環境因子中,以氣候及天氣因子對致病原及病媒傳播影響較大。 人文環境與疾病 人文因素,如發展程度、生活方式,以及交通運輸等因子,對疾病則有更深遠的影響。   營養不良也會降低人體抵禦疾病的能力,進而使人們更容易罹病。 人類科技的進步也提供「新興傳染病」出現的不同舞臺。 不同經濟程度國家的十大死亡原因(2002) 1952與2007年臺灣十大死因比較 臺灣各縣市主要死因(2007) 第二節 疾病的空間擴散 傳染性疾病能在一個地區擴散開來必須具備兩項條件: 該地區有一定數量不具抗體的人口。 這群人的接觸密度(即單位面積接觸機會)極高。 一、基本的擴張類型 二、影響空間擴散的因素 基本的擴散類型 (一)擴張型(expanded) (二)位移型(relocation) (三)混合型(combination) (四)階層型(hiearachical) 擴張型(expanded) 傳染病由病源地向四周擴散出去,其特徵是擴散源一直存在原地,擴散區在無阻礙下,由距離近的蔓延到距離遠的。 位移型(relocation) 指擴散源離開發源地而位移至另一地區擴散的過程。 混合型(combination) 混合型類似前兩種擴散形式的疊合,即疫區雖不斷擴大,也繼續發生轉移,但新舊疫區仍有部分重疊。 世界霍亂擴散分布圖(1961-1971) 高雄縣林園鄉登革熱擴散圖 階層型(hiearachical) 流行病的傳播按都市階層高低依序擴散開來。階層高的大都市很容易成為流行病的起源地,其原因有二: 一、接觸密度高 二、人口來自四面八方,夾帶病源的機會大。 冰島麻疹擴散圖(1946-1947) 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具有阻隔及鄰近效應,與傳染病的擴散傳播關係密切。 (一)鄰近效應:愈靠近擴散源的地區愈早變成擴散區。 (二)接觸密度:擴散區距離病源愈近,則接觸密度愈大,接觸機率愈強。 (三)阻隔效應 1.自然阻隔:山脈、河川與沙漠的障蔽。 2.人文干擾:病菌沒有足夠的感染及傳播人數狀況時,擴散都會受到抑制。    交通運輸方式 傳染病的擴散速度,受交通運輸方式的影響。 以三次世界性霍亂大流行的傳播為例: 十九世紀以前,它僅是局限於南亞的地方病;十九世紀以後,隨著運輸的改善,如輪船的發展,而有三次世界性的大流行。 第一次大流行 第二次大流行 第三次大流行 第三節 個案探討 一、黑死病 二、SARS 三、愛滋病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黑死病 黑死病(Black Death,Black Plague)是一種由鼠疫桿菌所引起的疾病。在歐洲史上,有兩次大流行。 (一)第一次大流行:約在六世紀,爆發於埃及南部,之後沿著尼羅河、地中海商船路線,迅速擴散至大西洋各國。 (二)第二次大流行:約在十四世紀,這場歐洲人稱之為「黑死病」的瘟疫,起源於中亞地區,後經克里米亞向歐洲擴散。 十四世紀歐洲黑死病擴散圖 十四世紀患黑死病的人 黑死病對歐洲的影響 SARS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是由一種以前未被發現的冠狀病毒所引起,經由被感染的人所咳出的飛沫傳染擴散。 擴散方式:經由旅遊、商貿,以及移民人群等方式與途徑。 世界各國SARS疫情 愛滋病 愛滋病毒(Acquired Immunod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起源於中部非洲,宿主原是熱帶森林中的黑猩猩。後來原以動物為宿主的愛滋病毒,從黑猩猩身上轉移給人類,並在交通便捷的助力下,迅速擴散到全球。 1985年全球青壯人口(15-49歲) 愛滋患者的空間分布 1995年全球青壯人口(15-49歲) 愛滋患者的空間分布 2005年全球青壯人口(15-49歲) 愛滋患者的空間分布 愛滋病的擴散歷程 二次大戰後:非洲地區。感染的途徑主要以異性接觸為主,尤其是當地特殊的婚姻制度,如一夫多妻制。 1960~1980年代:加勒比海~美國。此時的傳播途徑主要是經由同性戀和毒品的注射。 1980年代末期:東南亞地區。其傳播途徑大多呈階層式的空間擴散,從最大的都市開始,然後沿著主要交通幹線擴散,最後波及偏遠的鄉村。 全球愛滋病患分布示意圖(2003) 全球有2/3的愛滋病患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 第四節 地理資訊系統與疾病監測 醫學地理的研究典範:John Snow醫生 一、登革熱的病媒與監測 二、GIS

文档评论(0)

busuan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