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VIP

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南省玉溪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一、选择题(本大题30个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上述史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礼乐制度 B.宗法制 C.分封制 D.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 “天子经略,诸侯正封??食土之毛,谁非君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天子和诸侯的关系,属于分封制的内容,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礼乐等级秩序,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血缘宗法关系,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嫡长子的信息,故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了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 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 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 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了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故B正确。内外朝制度属于西汉,故A错误。古代中国相权结构不能对抗皇权,故C错误。古代中国也没有帝相共享决策权的现象,故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宋代集权 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导致了地方割据 B.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C.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行省制度在元代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D正确。据史实,元代行省制没有导致地方割据,故A错误。元代行省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不是分封制的复辟,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元代行省制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C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 《南京条约》签署后,时任江苏布政使李星浣看到条约后评论:“闽江南钞寄合同,夸人气短,我朝金瓯无缺,忽有此蹉跌,至夷妇与大皇帝并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由此可见 清朝部分官员尚未正确认识战争失败的原因 B.清朝部分官员已经形成现代国家主权意识 C.清朝部分官员仍以传统观念看待中英关系 D.清朝部分官员充分认识到中英签约的危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南京条约》签署后……“我朝金瓯无缺,忽有此蹉跌,至夷妇与大皇帝并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清朝部分官员的夷夏观念,仍以传统观念看待中英关系,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故A排除。资料主旨不在于现代国家主权意识,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清朝部分官员充分认识到中英签约的危害,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 《资政新篇》问世后,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其《能静居士日记》中说:“《资政新篇》一本,贼族洪仁旰所作以上洪逆者,文理较明白。其中所言,颇有见识”;“观此一书,则贼中不为无人”。赵烈文如此评价主要因为《资政新篇》 A.学习西方的精神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 B.可作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 C.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要求 D.有利于实现农民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答案】A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 6.1860年至1862年,江浙一带的地主、富商及官僚纷纷涌向上海租界,上海租界人口由1860年的30万增加到1862年的50万。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租界房租、地价开始上升,房租收益可获30%~40%的利润。一些老牌贩卖鸦片的洋行,也兼营房地产。此现象 是政治事件带来的连锁反映 B.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C.说明租界成为列强资本输出的场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yx0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