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明清时期客籍贵州文人视域中“苗人” 的社会生活.docVIP

探究明清时期客籍贵州文人视域中“苗人” 的社会生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究明清时期客籍贵州文人视域中“苗人” 的社会生活

探究明清时期客籍贵州文人视域中“苗人” 的社会生活   明清时期, “苗疆” 作为“华夷体制” 下一个重要的地缘政治概念, 与“回疆” “蒙疆” 一道, 成为中华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苗疆” 几乎涵盖了中国西南一带的大部分省份, 而贵州省则一直被视为“苗疆” 之腹地。外界对这一区域的认识, 也多数停留在比较模糊的层面。《明实录》载: “蛮夷之地, 刀耕火种, 比年霜寒、疾疫, 民人饥窘, 岁输之粮无从征纳。” 又曰: “西南蛮夷自昔号艰服, 所以然者, 其高山深林, 草树丛密, 夏多露雨, 地气蒸郁, 蛇虫蚊蚁之毒随处而有, 人入其境, 不服水土则生疫, 所以功多不就。”此外, 一些文人仕官也不遗余力地对这一地区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居住于此的少数民族进行描述。如谢圣伦就说: “黔中苗蛮, 视滇南种人性尤犷悍; 箐密山深, 据险构逆, 鲜有垂三十年不为黔患者。” 王阳明也称贵州“连峰际天兮, 飞鸟不通”, 说自己“历万瘴病毒而苟能自全, 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明清以来的“皇木采办” “改土归流” 使得“苗疆” 之地与中原地区交往日渐增多, 贵州的外界意象开始转变, 这里并不是“无君无长” 的“苗蛮” 之地, 而是一个处在习惯法管理之下的秩序井然的社会。然而不可否认的是, 在客籍文人的笔下, 却很难见到这种认知上的变化。   一、客籍贵州文人视域中的“苗人” 居所和饮食   在居住上, “苗人” 给人的印象是居无定所, 到处迁徙, 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这种相关记载甚多。万历《黔记》载: “苗人, 口结跕丽, 陟岩穴口荆, 捷如靡獐。” 《苗疆闻见录》亦载: “苗人聚种而居, 窟宅之地皆呼为寨, 或二三百家为一寨, 或百数十家为一寨, 依山傍涧, 火种刀耕, 其生性之蛮野洵非政教所可及。”爱必达的叙述则更为具体, “狆家, 居乃山之中, 荆壁而涂户, 出则扁其门, 而以石磊之。” “高坡苗, 多散居悬崖峭壁间。”从这些描述可知, 明清时期, “苗人” 居住方式显然是颇为原始的, 大多数居住在山林之中, 而且所在多“深险”, 系条件相对较差之地。一直以来, “苗人” 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其他民族的欺压而居住在山里或者洞穴中, 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因此, 茂密的森林、隐蔽的洞穴就成为他们首选的地方。   在饮食上, 明清客籍贵州文人笔下的“苗人”, 饮食习惯也较为原始, 且有点让人难以接受。《苗疆闻见录》载: “苗人席地而食, 菜不加盐, 如牛、猪等肉, 并鱼、虾之类, 但取半熟食, 以手搏, 不用箸。”吃肉不放盐, 而且只吃半熟的, 这大概就是他们饮食的一大特色。除菜不放盐、吃饭用手不用筷子外, 他们还喜食米饭, 尤其是糯食。《黔南识略》载: “镇远府, 黑苗人大寨广, 勤耕作, 种糯谷。”“台拱厅, 苗人惟食糯食。” 糯食在苗人民众的社会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他们不仅在隆重的节日里要吃糯米饭, 就连平日也对糯米饭情有独钟。   同时, “苗人” 对酒也钟爱有加, 每逢佳节, 家家户户都会用自家酿制的糯米酒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和亲朋好友。爱必达就说, 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6 年), 黔东南“苗人” 常“吹笙置酒以为乐。” 这样的情况在今天的“苗人” 民众中依然存在, 尤其是在遇到盛大节日的时候, 饮酒更是必不可少的, 热情的“苗人” 民众还要唱着祝酒歌, 吹着芦笙一起作乐, 那场面好不热闹。   “苗人” 在日常的饮食中, 还注重对食物的腌制。《黔南职方纪略》载: “黑苗, 食惟糯米, 舂之甚白, 炊熟成圈, 以手掬食, 得羔、豚、鸡、犬、鹅、鸭, 连毛置之甕中, 俟其臭腐生蛆而后食, 名曰腌菜,珍为异味。” “仲家苗, 以十二月为岁首, 敛牛、马、鸡、犬骨, 以米糁和纸作腌, 至酸臭以为佳”。显然, 这种腌制食物, 在客籍士人们看来, 难以下咽, 但对于“苗人” 而言, 却是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食物的困乏, 他们只能以腌制的方式以保存菜肴。当然, 也不乏有美味在其中。   可见, 明清时代“苗人” 的居住环境和饮食习惯在客籍文人的笔下, 体现出一种接近原始的状态, 如所谓居住在山里或者洞穴中、所谓生食肉食等, 无不显示出明清时代“苗人” 生活的凄惨。实际上, 作为一个社会文化区域, 自然会因为环境的不同而对居住或饮食有不同的方式, 更为重要的是, 明清时代随着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的兴起, “苗人” 的生活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如清水江流域曾有很多“窨子屋”,明清时期被统称为苗的“洞人”, 实际上他们并不喜欢居住在山里或者洞穴中, 而是逐水而居。因此, 明清客籍贵州文人对“苗人” 居住和饮食的描述, 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想象的成分。   二、客籍贵州文人视域中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