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导师简历-科学网-人才.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合作导师简历-科学网-人才

合 作 导 师 简 历 一、 吴玉章,教授、博导。是“抗原工程”领域的开拓者和我国“治疗性疫苗”领域的领军人物,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国家免疫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多肽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重庆)医药中试生产中心主任、重庆生物信息研究所所长、重庆多肽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多肽药物工程实验室主任等。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博士后流动站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第六届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专家、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责任专家、中国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重庆市免疫学会理事长、《免疫学杂志》主编等。 先后承担“艾滋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计划目、国家973计划等重大课题;另外作为技术总师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庆创新药物孵化基地课题1项(5,000万元)、指导下属获973课题1项(2,200万元)。在免疫识别领域提出了“氨基酸密码学说”,在治疗性疫苗研究领域提出了“通过模拟抗原克服免疫耐受从而进行免疫治疗”的疫苗研制新策略,并研制出新的递送系统,发明了国际上第一个模拟抗原乙肝治疗性疫苗,获得SFDA临床试验批文,被两院院士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发表论著392篇,其中在国外SCI收录期刊发表论著132篇。主编、参编专著14部。招收、培养博士后、博士61名、硕士58名。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5项;申请国际、国家发明专利64项、已授权专利37项(发明专利36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先后获得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医学中青年百名科技之星、总后勤部科技金星,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教27年,坚持战斗在教学一线,长期担任医学免疫学、蛋白质组学、免疫信息学概论、免疫基础与免疫病理等课程的主讲教员,从培养学员“三种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两种素质”(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和“一种精神”(创新精神)的要求出发,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PBL、自学引导式、文献导读式等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努力形成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潜心于教学研究,坚持对本专科、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的不断探索,承担了系列教改课题,发表教学论文10篇,先后获得第三军医大学教学成果奖2项(2003年、2008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09年),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2002年),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200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育才奖金奖(2007年),所负责的“蛋白质组学”课程被评为重庆市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2011年),领衔的团队被评为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2011年)。对研究生悉心栽培,自1996年担任博导以来,培养硕士55人、博士50人,博士后5人,指导的研究生获全国百篇优博论文1人次、提名奖1人次;获全军、重庆市优博/优硕论文21人次;指导研究生在Gut、PNAS、PLoS Pathogens、Arthritis Rheumatism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在日本神户举行的第14届国际免疫学大会作报告1人次;1人获2010年度亚太抗风湿联盟青年研究者奖,其论文入选Faculty1000,并被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作为Highlight专文评述;1人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重庆地区决赛特等奖;培养的研究生中20人成为教授、副教授、相关学科学术带头人。 服从国家需要,长期立足国内,建设国家级平台:作为学科带头人将学科建设成为本学科三个国家重点学科之一,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免疫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中试生产中心,成为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同时作为技术总师获批为全国7个创新药物孵化基地之一。成果转化,促进了国家的产业发展:发明了国际上第一个乙肝模拟抗原治疗性疫苗为代表的系列创新药物;为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做了大量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推动了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他12年内将学科从两人团队发展成百人团队、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招收、培养博士、硕士、博士后110名、客座和进修100余名;培养了包括全国优秀论文获得者在内的一批优秀研究生,30多人已成为相关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新一代已经逐渐成长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负责人、入选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