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docVIP

“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doc

“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摘要]文章在对高校师生关系的概念解析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谐共进型”高校师生关系的观点,并从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三个主要方面提出了构建这一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高校 和谐共进 师生关系 构建   [作者简介]翟文艳(1983- ),女,江苏无锡人,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高等教育管理;赵海琳(1979- ),男,安徽宿州人,中国矿业大学共青团委员会宣教部部长,助教,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高等教育管理;吴松(1976- ),男,安徽池州人,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青年)资助项目“基于教育视域下的高校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8W1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70-03   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实施的重要载体,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等学校是否能够正确履行高等教育的职责,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中的矛盾不断凸显,师生关系疏远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个别高校甚至出现师生间严重对抗和激烈冲突的事件。   一、高校师生关系的界定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师生关系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1.“师生关系”的界定。本文在研究中所涉及的“师生关系”概念中的“师”是指在高等学校承担学生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在范围上涵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干部队伍、专业任课教师和与学生教育培养相关的党政管理工作人员;“生”是指高级中学毕业生中通过国家规定的专门入学考试,并进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本科学历层次的学生。   基于以上的概念基础,本文在研究中将师生关系的界定为:以稳定的教育与教学活动为基础,以具有明确“教师”和“学生”角色或身份的人为主体,以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任务为目标,在知识传授、信息传递、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等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师生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包含教学关系、教育关系、社会关系、伦理关系、心理关系和人际关系在内的关系体系。   2.本文研究中“高校师生关系”的界定。本文认为,高校师生关系是指以高等学校的稳定的教育与教学活动为基础,以高等学校中承担学生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专职人员和高级中学毕业生中通过国家规定的专门入学考试并进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为主体,以完成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任务为目标,在课程讲授、实践锻炼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师生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包含教学关系、教育关系、社会关系、伦理关系、心理关系和人际关系在内的关系体系。   (二)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和学生对各自的角色定位模糊。(1)教师在自我角色定位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教师的功利性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导致自我角色定位偏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为了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无形中放弃了自身所应当坚守的岗位职责和道德准则,将自己从“教师”这一特定的社会角色转变为普通的社会人的角色。其次,教师科研教学方面的高压力致使其“教书育人”角色扮演中的“不作为”。在李泽民基于广州地区7所高校的调查研究结果中,在回答“您是否有与老师课余交流的时间和机会”的问题时,44.03%的受访学生选择了“有,但是很少”,46.52%的受访学生选了“没有”或者“没有试过,不清楚”。(2)学生在自我角色定位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对传统“师尊学卑”观念的解构使学生对自身角色定位相应的产生了偏差。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和礼教的影响,教师的思想深处依然存有“师道尊严”“尊师重教”的思想观念;但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学生受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孤立地、片面地、绝对地将师生之间的关系扭曲、异化为教育商品的买卖关系,从思想认识上否定了自身作为受教育者的社会角色。其次,现代“平等交换”观念的影响导致学生对自身求学角色的僭越。   2.教师和学生传统的“师教生学”的地位失衡。(1)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挑战。首先,经济社会发展促成的知识形成方式多元化消解了教师的知识权威。当前,知识的产生和传播方式出现了重大的改变,“高校教师已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教师的知识权威受到了一定的消解,在大学生的求知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作为学习者团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其次,信息技术发展提供的多元化的知识传播途径淡化了教师的知识权威。(2)学生“被师教”的地位发生逆转。首先,学生自主学习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