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号教室”里的“七号课程”(上).docVIP

“第七号教室”里的“七号课程”(上).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号教室”里的“七号课程”(上).doc

“第七号教室”里的“七号课程”(上)   【摘 要】“课程”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力量。基于“教育哲学”和“儿童立场”提出的“第七号教室”里的“七号课程”,通过明晰“自己”的价值定位,明确“儿童”的培养目标,明了“课程”的实施路径。本着基于儿童、回归儿童、成就儿童的教育情怀,全面建构“七号课程”,用课程挖掘儿童生命成长的潜质。   【关键词】七号课程;教育哲学;课程目标;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7-0035-07   美国学者约翰?古得莱得在《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一书中这么叩问道:一个地方何以被称作“学校”,这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又该是怎样的?我想这既是一个教育话题,更是一个哲学命题。今天的“学校”还是一个独立的空间概念吗?显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印证了“时间轴向”对于这“空间恒量”的作用,从三维立体走向四维复合,而又恰恰是“人”的出现,打破已有的格局现状,催生出一种超越时空维度的恒量变化。所以,今天的“学校”,已然不能光凭简单的物架结构、物质形式、物理状态来进行审视,它拥有更为高位的思想内涵、理念价值、精神意义。   事实证明:因为“人”的作用,让这个地方被称作“学校”;因为“人”的活动,让这个地方叫作“学校”;因为“人”的思维,让这个地方成为“学校”。而这个“人”又是谁?学生、教师、员工、园艺师、厨师、电工、清洁工……其实,所有对这个地方构成“作用”、产生“活动”、形成“思维”的,都属于这个“人”。无可厚非,因为“地方”的特殊性,我们不难发现,这个“人”最终的主体还是回归、指向于学生,即:我们的“儿童”。而在儿童和学校之间必然存在的且相互促进的媒介,用今天的目光来审视这样的一种媒介形式,我们把它唤作课程――它让儿童的活动具备一种特殊的情境,让儿童的生命体验成为一段幸福的旅程,让儿童的人格素养拥有一份向上的张力。我们试图破译课程密码,形成一种独特的模式来达成这样的一份追求,在实践探索中,清英外国语学校“七号课程”孕育而生。   一、课程缘起:一场赋予哲学思维的教育唤醒   哲学,是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精神高地,它作为一种信仰根植于人的思维方式中。一方面它“对当时一些理智上的论争进行批判性检验,并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另一方面,它“帮助人们在寻找解决教育问题或其他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所使用的语言和逻辑问题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性”。也就是说,它直接影响着教育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思考与把握,承担着检验与证实“教育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同样也“澄清一些相互冲突观念背后所隐含的价值观和基本假设”。在梳理“七号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带着哲学的思辨审视课程的建构。我们不断地叩问自己为何叫“七号课程”?“七号课程”是什么?“七号课程”怎么做?“七号课程”的效果怎么样?   (一)“七号”何来?   面对风靡全球的雷夫老师和他创造的教育奇迹“第56号教室”,很多人或许会把“七号”与“56号”概念等同,产生联想。其实不然,它蕴含了我们对于“学校、儿童、愿景”三大维度的思考:   1.具有学校特质:在我们的思考中,学校就是一个“大教室”,我们将它命名为“第七号教室”。“七”是校名“清英”的“清”的谐音,意味着第七号教室是带有“清英”特质的教室,在这里,所有的发生、成长、创造、变革都拥有清英这一所学校独特的历史成因、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   2.具备儿童特点:“七”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数字,它意味着学生在这个大教室中度过七彩的童年生活。小学阶段的学制为六年,但“七”寓意着超越时间的限制,我们期待的教育不应该是仅仅影响孩子学习成长的六年,而应该是放眼未来,成为他终身受益的回味。   3.具足愿景特征:“七”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阴阳”与“五行”之和,是儒家躬行不辍的“和”的状态,也是道家追求向往的“道”或“气”境界,它们都与“善”“美”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清英核心文化追求“和善”不谋而合,正所谓:和而不同,善己达人。以“和善”的胸襟达成“学会共同生活”的目标。   (二)“哲思”何处?   杜威认为:教育哲学“意味着一种态度,致力于获得一种人生经验的统一的、一致的和综合的关照”。本着对于“生长”与“发展”的追溯,我们试图通过寻“根”的方式来梳理学校的教育逻辑,让所有的实践拥有“依据”。   1.源自于儿童本位的主体性认识。   关于教育的立场界定,无非就是理清三条准则,即:教育是“为了谁”,“依靠谁”,“从哪出发的”。成尚荣先生指出:教育是为了儿童,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应该从儿童出发。所以他认为:教育的立场应是儿童立场。儿童立场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根本命题,直抵教育的主旨。基于儿童立场的准确定位,我们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的教育,课程就是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