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题库.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 秋 林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遂宁 629000) 摘 要: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科技观,科学分析我国的现实国情及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创造性提出了以科学技术生态观、生态科技价值观和生态科技实践观为基本内容的生态科技思想,既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成果应用指明了方向,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关键词:邓小平;生态科技;价值观;实践观 生态科技思想是关于科学技术如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生态法则及自然发展规律,实现人口与自然、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和谐共生、科学发展的基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我们深入探析、学习借鉴邓小平关于生态科技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全党全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十分必要的。 一、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产生的历史原因 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变革表明,任何先进的思想理论,都反映着时代智慧的精华,归根到底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成果,其形成与发展也有着自己特定的历史背景。 一方面,我国的资源、环境与社会问题突出。20世纪中叶以来,资源、环境与人口危机这一世界性问题,在我国同样存在,并呈现愈演愈烈之势。首先,资源短缺。一是我国土地资源人均水平很低,肥沃土地相当少,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等日趋严重;二是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浪费现象和污染情况十分突出;三是森林滥砍乱伐情况严重,林木资源锐减;四是矿产资源人均储量不高,乱开滥采、浪费惊人。其次,环境恶化。一是空气污染日益严重,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排放量远远超过了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二是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物质在增加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土地资源、水资源的污染,有机物污染和工业废渣污染也十分严重;三是自然灾害频频出现,而且严重的自然灾害数量颇多,影响了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其三,人口压力大。建国后,由于人口大幅增长,以致对粮食与燃料等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较大,农田、森林和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突破自然生物圈的承载极限。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另一方面,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科技水平很低。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党和国家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通过艰苦奋斗使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如我国1964年爆炸了首颗原子弹、1967年爆炸了首颗氢弹,1970年成功发射首颗人造卫星。但由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当低,加之西方发达国家的封锁,以及“十年文革”的干扰,我国的工业技术装备水平相当落后,广大农村仍以手工工具搞饭吃。与此同时,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和生物工程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使我国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1975年,邓小平明确讲,我国的科技水平与日本相比落后了50年。[1](P78)对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应对我国生态环境恶化与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严峻挑战,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科技思想。 二、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的理论渊源 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其生态科学思想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分析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中的生态科技问题而形成的先进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科技观是邓小平生态科技思想的理论来源 人、自然和社会是有机统一、和谐共生的。马克思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将传统自然观中的直观自然区分为自在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他认为,现实的自然界就是经过劳动实践改造了的“人类学的自然界”即“人化自然”。而自在自然是指人类实践活动尚未触及过的自然界。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是对立统一的,两者既相互依存,又在特定条件下通过人类实践活动相互转化。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客观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环境。马克思指出:“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离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2](P220)可见,马克思高度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在他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是一个以劳动实践为中介的“物质交换”过程。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保护自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从自然界获得巨大的物质财富、享受又好又多的服务。如若人类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在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中掠夺自然,必将打破自然界的平衡,导致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化。由此,马克思关于人、自然和社会有机统一、和谐发展的生态观为邓小平创立生态科技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撑。 科技对生态环境具有促进作用。首先,马克思主义生态科技观认为,科技就是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近百年的统治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