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肺癌骨转移诊疗专家共识(2014版)简介
背 景
随着治疗方法和技术的进步,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延长的同时骨转移患者增加,肺癌骨转移已经越来越为临床医生所关注。
对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0版)进行更新。
本专家共识的目的是希望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基于目前研究的进展和相关研究数据为临床医生的诊疗提供切实的帮助。
专家共识的产生
多学科的专家参与:肿瘤内科、肿瘤放射、肿瘤外科、影像学、肿瘤心理等;
通过复习公开发表的文献(到2013年10月止);
根据文献或资料的可信等级确定本共识。
孙燕
院士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
管忠震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廖美玲
教授
上海胸科医院
编委会荣誉主席:
于欣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王长利
天津肿瘤医院
王洁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牛晓辉
北京积水潭医院
石远凯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
支修益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刘云鹏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刘孟忠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沂平
浙江省肿瘤医院
杨跃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编委会成员名单:(按照姓氏笔画顺序排列)
沈靖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陈公琰
黑龙江省肿瘤医院
周清华
天津医科大学
周彩存
上海肺科医院
郭其森
山东省肿瘤医院
段建春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唐丽丽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梁军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程颖
吉林省肿瘤医院
章英剑
上海肿瘤医院
2014.2月正式发表!
中国癌症基金会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肺癌学组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
参与编写单位
发病率
概述
病理与发病机制
2
1
3
目 录
临床诊疗推荐
临床表现
治疗
7
6
4
诊断
5
成功PPT四要素
2014版更新点
2014版更新重点
1、2、3 Part 肺癌骨转移概述
肺癌骨转移的发病率:30%~40%。
肺癌骨转移后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仅6~10个月。
骨转移发生于脊柱者占50%,股骨占25%,肋骨和胸骨占12% 。
发病机理
肺癌骨转移主要是破骨细胞导致的骨吸收,大多表现为溶骨型病变。肺癌细胞转移到骨后释放出可溶性介质,激活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又进一步促进肿瘤细胞分泌骨溶解的介质,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4 肺癌骨转移临床表现
仅50%肺癌骨转移患者出现临床症状。
肺癌骨转移常伴有严重骨痛(最主要症状)
骨相关事件(首发症状)
(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等)
肺癌骨转移晚期还可出现乏力、消瘦、贫血、低热
肺癌患者相关心理痛苦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失望及孤独等,因此,患者心理需求是大量的
5 肺癌骨转移的诊断
5.2 诊断方法
对怀疑有骨转移的肺癌病人推荐进行以下检查:
1.放射性核素骨扫描(ECT)或PET-CT检查
2.ECT检查阳性的部位行X线平片
3.ECT检查阳性的部位行CT及/或MRI检查
4.血常规、肌酐、肝功能、电解质、血清钙等生化指标检查
5.1 高危因素
原发肺癌病史的患者出现以下列任何情况均可视为骨转移的高危人群,需进行骨转移相关检查:
①骨痛/骨折 ②脊髓或神经受压症状
③碱性磷酸酶升高 ④高钙血症
5.2.1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ECT)
ECT是骨转移的首选筛查方法[23-24]
能够早期发现骨破坏的转移性病灶。灵敏度高、但特异度较低。
PECT- CT不仅可以提供全身骨骼受累情况,还可以断层显像显示骨破坏的情况,其缺点是价格昂贵[26]。
5.2.2 X线
X线是最常规的骨骼检查方法,可以显示骨骼局部的全貌,是骨科必须的检查方法。
早期病变普通X线检查难以发现,敏感性低(仅44%~50%左右),常比ECT显示骨转移灶晚3~6个月。
骨破坏未累积皮质时,易被高密度皮质掩盖而漏诊。但其特异性高、操作简单、能基本显示骨质密度变化且费用低廉,可对其他影像检查发现的骨质异常进行进一步确认。故仍是诊断骨转移的主要诊断工具[22]。
5.2.3 CT/增强CT
CT可以显示骨骼的细微结构,是目前最高空间分辨率的影像,为ECT阳性患者的确诊性检查,以明确是否有骨破坏、并了解破坏程度;
增强CT可以显示占据被破坏骨结构中的组织是否具有较正常组织更丰富的血供,而这正是肿瘤组织的特征。较X线、常规CT可获得更多骨微细变化及周围软组织病变信息。
5.2.4 MRI检查
诊断骨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能通过横断、冠状、矢状位多角度观察,能详细了解解剖结构而广泛应用于临床。恶性肿瘤通过血液循环转移至骨,首先先侵犯骨髓(高信号),与骨皮质破坏区形成良好对比,对早期病理改变有较高敏感性,但应与化疗后骨髓局灶性反应性改变相鉴别。
应当注意的是许多髓腔MRI信号改变并不是由于肿瘤侵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