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件.ppt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件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深层次地明白父爱与母爱的区别?,正确认识“成熟的爱”的原则。 1、以沙画视频《时间都去哪儿了》导入。 2、介绍作家作品及相关知识。 3、感知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4、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行辩证的思考。 5、课后作业 弗罗姆(1900—1980) 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人物。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作者介绍 1900年,弗罗姆出生于一个德国犹太人家庭,后定居美国。他是家中独子,父亲是个商人,喜怒无常,母亲有间歇性抑郁症,童年生活的不愉快,是激发他以后研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探讨人性的主要原因。少年时,家有一位朋友,25岁的漂亮女子,是个画家,愿意为陪伴老父而终身不嫁,不久其父死亡,而她也跟着自杀了,并留下遗嘱,希望能跟她父亲合葬。那时他才12岁,此事令他非常震惊,无法理解该女子的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后,他被周围战争的不合理性和破坏性所困扰,这些最终促使他融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人本主义观点,形成了他的社会文化人性观:强调爱,更强调爱的能力。 风雨路上的弗罗姆 《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 父爱 母爱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母爱的优点与缺点各是什么?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父爱的优点与缺点各是什么? 作者认为:“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而“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也就是说父爱是有条件的,这两个观点你同意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见解。 明确:弗罗姆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即母爱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但是,弗罗姆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即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以慰藉和希望,这种慰藉和希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或是下意识的。无论多么伟大的母亲,都会因孩子的离去而感到空虚,也都会有“望子成龙”的思想意识。这种空虚正是由于她期待孩子的慰藉造成的,这种“望子成龙”的意识正是母亲寄希望于孩子的反映。 无条件的母爱 父爱较母爱来讲表达的要含蓄一些,他需要建立在理解与认同的基础上。父爱和母爱一样,也有一定的无私性。 母爱比较细腻,父爱比较粗犷;母爱比较着眼于眼前,父爱比较着重于未来;母爱比较注重身体健康,父爱比较注重精神成长;母爱以情感来感染和引导孩子,父爱以理智和行动来教育孩子。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8岁以下(幼儿期):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8—10岁(童年期)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成长期)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时期(成熟期)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年龄段 特 征 刚出生阶段(婴儿期) 8岁以下 (幼儿期) 8—10岁 (童年期) 少年时期 (成长期) 成熟时期 (成熟期) 无爱 被爱 有爱 创造爱 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和学习爱别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爱别人,创造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规律: 全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展开的? 明确:纵向展开论证 综合,使爱达到成熟 爱的对象发展 爱的能力发展 爱的零体验 爱的初体验 爱的成熟体验 母亲 父亲 文章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原则区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