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态适宜性与敏感性分析
人文与城乡1422第四组
生态适宜性分析
生态适宜性理论
是指某一特定生态环境对某一特定生物群落所提供的生存空间的大小及对其正向演替的适宜程度。
任何生物的生长和发育都要受到生态环境条件的制约和限制,并只能生存在一定的生态梯度范围内。
基本内涵:
定义:
生态适宜性分析
是
生态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目的是应用生态学、经济学、地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根据研究区域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特点,根据发展和资源利用要求,划分资源与环境的适宜性等级,为规划方案提供基础。
是
运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分析区域发展所涉及的生态系统敏感性与稳定性,了解自然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对区域发展可能产生的制约因素,从而引导规划对象空间的合理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策略。
生态适宜性分析
概念:
生态适宜度评价是从城市生态学角度,根据各类用地的生态要求,评价各类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性,分析各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土地排序位置是否合理,是否遵循生态优化原则,从而明确区域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寻求土地最佳利用方式的一种评价方法。
生态适宜性分析的程序
土地利用生态适应性评价的分析程序
刘天奇
生态适宜性分析的程序
麦克哈格的七步法
1、确定研究分析范围及目标
2、收集自然、人文资料;
3、提取分析有关信息;
4、分析相关环境与资源的性能以及划分适宜性等级;
5、资源评价与分级准则;
6、资源不同利用方向的相容性;
7、综合发展(利用)的适宜性分区。
生态适宜性分析方法
1.形态分析法
2.因素叠置法
3.线性与非线性因子组合法
4.逻辑规则组合法
5.生态位适宜度模型
6.多因子加权叠加法
1、形态分析法
2、因素叠置法
又称地图重叠法或McHarg适宜性分析法。在20世纪60年代由麦克哈格将其应用于高速公路选线、土地利用、森林开发、流域开发、城市与区域发展等领域的生态规划工作中,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
确定规划目标及所涉及的因子,并建立规划方案和措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表。
调查各因子在规划区域的分布状况,建立生态目录。
将各单要素适宜性图叠加得到综合适宜性图。
土地利用分区。
因素叠置法实例——里士满公路选线生态适宜性评价
(1)确定评价因子以及适宜性等级。
(2)制作评价复合图及确定选线方案A、单个自然因子障碍评价图
B、自然因子障碍综合评价图色调越深,公路路线的自然障碍因素越高。色调越浅,对公路选线越有利。
初步规划路线
C、单个社会因子障碍评价图
D、社会因子综合障碍评价图色调越深,区域社会价值越高。色调越浅,区域社会价值越底,对公路工程造价越小,对公路选线越有利。
初步规划路线
E、综合自然社会复合图确定选线方案
综合得出方案
方法的缺陷
(1)评价因子不宜太多,以免叠置后不宜分辨
(2)部分评价因子之间具有相关性,叠加后会出现重复计算的问题
(3)没有引入权重, 很难客观地反映环境影响的实际程度
(4)方法中含有大量手工作业, 精确性不高
(5)未进行详细的层次分析, 层次感不强
基于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城乡发展模式研究 ——以昆山市锦溪镇为例
因子选择
研究选用对城镇开发建设影响较大的自然因素和生态因素作为生
态适宜性分析的一级影响因素,每个一级影响因素细分为具体的生
态适宜性因子。自然因子主要是洪水淹没风险, 生态因子包括水
域、大型基础设施(道路等)、各类保护区等。
评价方法
以指导城镇用地布局为主要目的,分析土地的自然生态条件,评价土地用于
城镇建设的适宜程度和限制性大小,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的角度为城镇建设提供指导。
按照区域开发建设时,受自然环境限制的程度和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可能
性的大小将每个适宜性因子按重要性程度划分为5 个等级,利用ArcGIS 软件
的空间分析模块,对以下因子按照不同的权重进行叠加运算,分别赋值5、4、
3、2、1。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S 为某土地单元适宜性评价的总得分(指数和),WK 为参评指标k 的
权重系数, Sk 为该土地单元参评指标k 的得分。最后,按照指数和大小排
序,以经验或统计确定指数和的分等界线。评价得分为1~5,适宜程度随分
值增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