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输导体系输导能力评价(文献)技术分析.docx

油气输导体系输导能力评价(文献)技术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油气输导体系研究进展 摘要:输导体系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前人已从不同角度对其命名、分类、特征、研究思路与方法做了系统研究。本文简述了近年来对输导体系命名与分类的新认识;总结了输导体系研究的思路、关键问题以及研究新方法。重点阐述了断裂型、不整合型、储层型输导体系输导效率的定量评价方法。结合输导体系研究现状,对未来输导体系研究的趋势提出了几点认识。 关键词:油气输导体系;概念与分类;研究思路;定量评价 输导体系作为烃源岩与油气藏之间的通道,是评价圈闭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盆地内圈闭能否成藏及油气聚集量的问题,而且还决定着油气的输导样式、运移方向和距离、油气聚集量、油气藏类型和成藏位置[1]。然而,并不是所有输导体系都能起到输导作用,真正发生了油气运移过程的输导体系不超过10%[2]。因此,对输导体系进行有效性分析对于油气成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输导体系的研究多是基于几何特征,从静态要素出发进行定性描述,而在输导能力的定量评价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输导要素的定量评价标准,对各类输导要素进行量化评价,从而更好地根据输导体系来预测油气藏分布规律,为油气勘探提供指导[3]。 1 输导体系的概念及分类 1.1 输导体系的概念 对于输导体系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认识,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了不同的定义。目前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定义是:油气从烃源岩到圈闭过程中所经历的所有路径网及其相关围岩,包括连通砂体、断层、不整合面及其组合,其中连通砂体、不整合面和断层称为输导要素。该定义不仅明确了输导体系的组成,还揭示了输导体系与烃源岩及圈闭的关系,即输导体系必须以某种方式连接烃源岩与圈闭。 1.2 输导体系的分类 对于输导体系的分类,前人已作了大量的研究(表1)[3]。这些分类方案主要是依据输导体(断层、不整合面、砂体)的组合方式、空间形态和逻辑关系来划分的。其中以各种输导体组合方式为主的输导体系类型划分方案最多。 表1 输导体系分类方案汇总 林玉祥等(2015)通过对油气输导机制的研究,将输导要素研究与输导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提出基于输导机制的输导体系分类方案[3]。该方案按照输导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对输导体系的必要性进行分类。 第一类为输导体系必要的输导要素:包括输导空间、输导动力和输导流体。输导空间一般为孔隙、裂缝以及断层形成的空间;输导动力有浮力、挤压应力、异常高压、毛细管力、拉张应力等;输导流体为水的输导体系为无效输导体系,含油0~10%为效果微的输导体系,10%~40%为效果小的输导体系,40%~70%为效果中的输导体系,大于70%的为效果好的输导体系(后3类称为效输导体系)。 第二类为描述输导体系重要特性的一些输导要素:包括输导方向、输导能力。前者由流体势来确定,后者由孔渗性、含油饱和度、输导速度(或输导动力大小)来确定。 第三类为补充说明输导体系的一些输导要素:如输导体系规模与层次、形成与作用时期等。 其他一些较为次要的因素则暂不出现在命名中,例如围岩性质(亲水、亲油)、输导空间充满度等。 综上,提出输导体系命名原则为:输导体系规模与层次+形成与作用时期+输导能力+输导方向+输导动力+输导空间。 2 输导体系研究思路及关键技术 2.1 研究思路 输导体系的研究需要以研究区实际的地质资料为基础,综合各种方法,相互补充,相互映证找出有效输导体系,预测勘探有利区带。基本的研究思路是:首先以露头资料、录井资料、测井资料、地震资料及分析化验资料为基础,建立现今的输导格架模型;再进行成藏期分析,并恢复成藏期的古孔隙、古压力、古构造,从而对油气大规模运聚时期输导体系的输导空间、输导动力、输导方向及输导能力进行评价,并确定有效输导体系;最终结合油气成藏规律,预测有利的勘探区带,为勘探工作提供指导(图1)[4]。 图1 油气输导机制研究方法流程图(据林玉祥等,2014) 2.2 关键技术及进展 2.2.1 古孔隙恢复 孔隙度恢复常用的方法是建立孔隙度和埋藏深度及埋藏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5],也有学者指出泥岩孔隙度与镜质体反射率Ro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幂函数关系[6]。总体来看,这些古孔隙恢复方法只是对正常压实过程的孔隙度演化进行的研究,选取的参数较为单一,且建立的函数关系也较为简单。 近年来,古孔隙恢复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潘高峰等采用效应模拟方法,以现今孔隙度剖面特征为切入点,将地层孔隙度演化过程分解为减孔和增孔作用两方面,二者叠加构成总孔隙度演化过程[7]。王菁等提出自成藏期到最大埋深期流体排出,地层超压释放,欠压实幅度减小的机理。由最大埋深期孔隙度增量与埋深的关系,在成藏期古埋深恢复的基础上,逆推泥岩古孔隙度增量,孔隙度增量与相应位置处由双元函数求取的正常压实段孔隙度之和即为成藏期欠压实泥岩古孔隙度[8]。梁东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