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评析大型乐舞作品《编钟乐舞》
评析大型乐舞作品《编钟乐舞》
一、首版《编钟乐舞》的历史回溯
(一)一座古墓的缘起
1978 年5 月,湖北省随州市考古发现了一座距今2400 多年的战国早期大型陵墓--曾侯乙墓。曾侯乙,姬姓贵族,封国于楚地,其墓葬共出土器物一万五千多件,其中九鼎八簋、编钟、编磬等形制完备、编制完整、礼制严谨的礼器、乐器、漆器、兵器,以及殉葬少女等,显露出墓主人的尊贵身份以及宫廷礼乐宴飨的奢华气派。曾侯乙墓的发现,在当时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比如“铸造史上的创举”、“纺织史上的突破”、“美术史上的奇葩”、“天文史上的界碑”等等。而所有赞誉之中,以“音乐成就”为最高。曾侯乙墓共出土乐器125 件,其中包括编钟、编磬、鼓、琴、瑟、笙、箎、排萧,八音齐备。其中115 件出自中室,用于演奏宗庙礼乐;10 件出自东室,用于演奏房中乐( 寝宫音乐)。八音之中,最令人惊叹的是“编钟”。
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中规模最大、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乐性能最佳、铸造工艺最为精美的一套,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更难能可贵的是,编钟出土时仍可以发出声音,其音色优美,音域跨越5 个半八度,中心音域12 半音齐全。编钟敲响的那一刻,有如时空穿越,盛世回响。曾侯乙墓发掘以后,其历史成就与价值使之很快成为各界学者们学术研究的重要园地,同时一些艺术家们也开始投身到与此相关的舞台创作中。1983 年,湖北省歌舞剧院的艺术家们以曾侯乙墓的震撼出世为契机,在深入研究该墓葬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大型仿古乐舞作品--《编钟乐舞》。
(二)一段盛世的回响
《编钟乐舞》受曾侯乙墓的启示,以历史文献、出土文物及当代遗存为依据,运用诗、乐、舞相和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战国时期楚国宫廷乐舞文化的绚烂斑驳与绮丽优美。犹如一段古楚盛世的当代回响,萦绕于耳,撼动于心。
《编钟乐舞》主要表现了荆楚乐舞文化中“钟磐古乐、祭祀乐舞、乐歌、武舞、祭歌、巴人舞、八音合鸣、农事组舞、房中乐、大飨礼”等内容。其中“钟磬古乐”是以编钟、编磬为主的古乐合奏,旨在展现古楚庙堂的等级仪礼与庄重肃穆之感,重温荆楚雄风。“祭祀乐舞”以《九歌·东皇太一》中的“按长剑”、“佩美玉”等形象为依据,旨在展现楚地“迎神”的古朴神秘与浪漫色彩。“乐歌”、“祭歌”分别根据屈原的《桔颂》、《国殇》谱写而成,旨在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武舞”以战国文物上的水陆攻战图纹为参照,旨在表现楚人出征前的昂扬斗志及其尚武精神。“巴人舞”、“农事组舞”以出土文物上的采桑、狩猎等图纹为依据,吸收运用了湖北民间舞“肉连响”、“摆手舞”中的舞蹈语言素材,旨在表现荆楚先民披荆斩棘、艰苦卓绝的创业精神。“八音合鸣”依屈原的《哀郢》、《云中君》等编创成曲,展现了钟、瑟、箎、箫、埙、磐及古乐合奏中的楚音之美。此外,还选用了《诗经·周南》中的《关睢》、刘向《说苑·善说》中的《越人歌》以及《古诗源》中的《忼慷歌》,以“房中乐”为名,从多角度诠释了荆楚地区的人文特色。最后,作品以“大飨礼”结尾,以八音合鸣、扬袖折腰的乐舞形象展现了“楚宫宴乐”的华丽气派。
总之,《编钟乐舞》以“编钟”为象征符号,运用荆楚歌、乐、舞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古代楚国农事、征战、祭祀、宫廷宴乐等多个方面的历史文化成就,将古楚文明真实而生动地呈现于舞台之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与此同时,该作品又并非局限于对历史的刻板描摹,而是在历史文献、出土文物、当代遗存三方依据的相互印证中,融合当代人的审美感悟和艺术思索,引古鉴今,进行了合理的创造和扬弃,因而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当代价值。
(三)一个时代的记忆
《编钟乐舞》创作首演于1983 年,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和仿古乐舞创作热潮之际。这一时期,中国舞蹈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各项事业复苏发展的同时,显露出多元创造的艺术追求。“中国古代乐舞文化复兴”便是其中之一。
所谓“古代乐舞文化复兴”,是指舞蹈艺术家将研究与创作的焦点探入到丰厚的民族历史与文化遗产中,从中选取一定的历史素材进行当代舞台的再创作,旨在表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传承古典精神。以甘肃__歌舞团创作首演的《丝路花雨》为开端,20 世纪80 年代里先后出现了《仿唐乐舞》、《编钟乐舞》、《九歌》、《西夏古风》、《敦煌彩塑》等优秀的仿古乐舞作品。令人遗憾的是,《编钟乐舞》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1998 年以后就再没有完整演出过,而是更多地被记录和描述在各类文本资料中。如今,在当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彰显地域人文特色的乐舞创作潮流中,以湖北省歌剧舞剧院为代表的荆楚艺术家们,再度回首和感恩前辈们的贡献与传承,将该作品再版、复排,完整呈现于舞台之上。
二、再版《编钟乐舞》的艺术特色
- 软件下载与安装、电脑疑难问题解决、office软件处理 + 关注
-
实名认证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