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北美洲(二)-南一书局.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北美洲(二)-南一书局

第三章 北美洲(二) 第一節 富裕的經濟 第二節 都市文明與發展問題 第一節 富裕的經濟 一、世界的糧倉 二、從大量生產到尖端科技 北美的經濟現狀 美國擁有富饒的自然資源,結合科技、管理及龐大的內銷市場,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 加拿大因位置、文化接近美國,以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的簽訂,形成一經濟共同體。 美國憑藉強大的經濟力與國力,主導著全球科技、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的發展。 世界國家GNI比較(2000) 四國消費財擁有率比較圖(2000) 世界的糧倉 美國和加拿大的農業,雖僅占該國國民生產總值的3%,但其生產力卻非常驚人,為世界最重要的糧食輸出國。  (一)農業大國成功因素  (二)農業發展變遷  (三)農業發展問題 農業大國成功因素 1.耕地廣大肥沃 2.農業科技化 3.高度專業化 耕地廣大肥沃 美國:農地約占國土的1/5,每位農人的平均耕地面積為14公頃。 加拿大:緯度偏北,農地比例僅占國土面積的 6~5%但因人口較少、生產有餘。 美、加兩國為全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市場,所生產的農產品多居各國之冠。 農業科技化 美國農業是全世界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 1850年,美國一名農人可滿足四個人的衣食所需。這些農產品除供應全美糧食所需外,還出口至全世界各地,如此驚人的成就,主要來自高度機械化、科學化的經營。 高度專業化 早期美國農業以自給自足為主。 十九世紀以後,因歐洲市場的需求及鐵路、海運的發達,促使農民因地制宜,分別栽種最具競爭力的作物,以銷往歐洲,逐漸形成各具經營特色的專業化農業分帶。 北美專作化農業分區圖 東北部酪農業、園藝型蔬果業 分布:東北部 條件: 1.氣候冷溼、土壤貧瘠,不利穀類作物生長,溼度較大、有利牧草生長。 2.鄰近美、加大都會區及工業中心,以供應大都市居民所需,就近消費市場。 美國特產水果—蔓越莓 玉米帶、小麥帶、放牧帶 玉米帶:分布中西部大平原,玉米多用為飼養肉牛或豬,故也是美國重要的畜牧業帶。 小麥帶:分布於大平原西部氣候較乾。北半部栽種春麥、南半部栽種冬麥,是全球最大的產麥區。 放牧帶:分布於氣候更乾燥與地勢更高的西部。 南部棉花帶、加州溫帶水果帶 棉花帶:氣候溼熱、無霜期長,加以冬季乾燥,適合棉花栽培。 傳統:南部是美國傳統上的棉花帶。 近年:棉花帶多西移,農業經營亦趨多樣化,如種植大豆或牧草,以發展養飼養業。 溫帶水果帶:分布於加州谷地,高溫少雨,但因日照充足,在引水灌溉後,成為全美最大的農業生產地,以葡萄、橙、桃、檸檬等作物最著名。 北美農業專業化的成果 農民擁有廣大的耕地。 便利的農耕機器。 豐富的農業知識。 農業的經營採企業化管理方式。 農業發展變遷(一) 1.農場規模擴張,但農場數量減少 原因:農業生產科技化,農業系統的資金投入增多,小型農場難以競爭,往往破產或被大型農場兼併,因此農場數量減少,大型農場規模卻愈來愈大。 美國中西部農場規模與農場數量變化(1900-1997) 農業發展變遷(二) 2.「農企業」(agribusiness)持續成長,糧食生產垂直化 原因: A.形成「企業化農業」的經營模式,亦即以大企業的方式經營農場。 B.一個穀物公司,除擁有農地生產穀類作物外,也轉型為食品製造商,直接出售食品,此即所謂的糧食生產的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 農業發展問題 農業問題: 1.過度使用農藥、化肥,導致環境汙染與生態危機,增加土壤祼露,易形成土壤流失、沙塵暴、甚至形成沙漠化。 2.期貨交易風險大,農產品價格會因生產過剩、天災或各種謠言,隨時暴漲暴跌。 補救措施: 1.削減耕地。 2.從事補貼。迫使美國藉WTO強行促銷其農產品。 從大量生產到尖端科技 十九至二十世紀,美國工業發展的模式(標準化、大量生產)。 1980年後,服務業成為主要的經濟活動。 近年來,美國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將全球產業的競爭,帶領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  (一)美式工業的基礎  (二)工業區位與變遷 美式工業的基礎 基礎條件:龐大國內市場、充沛的原料、以及歐洲移民潮所帶來的技術、資金與勞動力的優勢下,加上對研究創新的重視,使美國的工業發展,無論於製程的創新、新產品的開發及成本效益管理上,皆持續領先全球。  1.製程的創新  2.新產品的開發  全球科技創新源地的空間分布圖(2000) 全球科技創新源地的空間分布圖 (2000) 製程的創新(一) 製程的創新—規模化、標準化及專業化,達到提高產能降低成本的公用。 標準化:十九世紀初,泰勒以機器取代人力,將零件的形狀與大小標準化,以利生產線上的裝配,使規模擴大之製造業的每日產能提高,生產成本降低,此一方式成為美式工業體制的基礎。 製程的創新(二) 專業化:二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