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什么是灸法? 灸,灼烧的意思。灸法是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灸法起源 灸疗的产生是在火的发现和应用之后,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身体的某一部位受到火的烤灼,而感觉舒适或因此减轻了病痛。通过反复实践,终于选择了易于点燃,火力温和并且具有温通血脉作用的艾,作为施灸的原料,从而形成灸术。 灸法起源 《黄帝内经》记载:华夏大地东、南、西、北、中央不同的地域因素,形成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差异,并导致人群体质、疾病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治疗方法。如砭石、九针、药物、艾灸、导引按蹻。 砭石起源于东方——东方滨海傍水,其 民多食鱼盐,所生之病多痈疡,其治疗方法宜采用砭石。因此砭 石来自东方。 山东省泗滨浮石 九针起源于南方,药物起源于西方 九针起源于南方——南方之地阳气较甚,地势偏低,水土较弱,多生雾露,其民喜食酸腐之味,易生拘挛痹证,其治疗方法宜采用针刺,所以九针从南方而来。 中药起源于西方——西方金玉之域多沙石,水土刚强,其民多依山而居,多受其风,喜鲜美之食,形体脂肥,所以外邪一般不能伤其形体,所生之病多在于内,其治疗方法宜服用药物,所以药物从西方而来。 火针、长针、毫针、圆利针、锋针…… 仿古九针 新九针 艾灸起源于北方,导引按蹻起源于中央 艾灸起源于北方——北方多高山,多风寒冰冽,气候寒冷,其民多在野外生存,以牛羊、乳汁为食,内脏受寒而产生胀满之病,其治疗方法宜采用艾灸,因此艾灸从北方而来。 导引按蹻起源于中央——中央之地平坦而多湿,其民所食较杂,且少劳作,易生痿厥寒热之病,其治疗方法宜采用导引按蹻,因此导引按蹻来自中央。 马王堆出土的古代导引图 灸火 《淮南子.天文》:“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阳燧是一种青铜的凹面镜,可利用其聚焦太阳光而引火。 汉代古书《黄帝虾蟆经》中提到了灸法用火的原则,“太上阳燧之火以为灸;上次以磁石之火常用;又槐木之火灸,为疮宜差;无者,膏油之火亦佳。”火源的优劣与疗效密切相关,其中以阳燧之火为最佳,其余次之。阳燧之火即为天火,而阳燧取火的主要引火媒介即是艾草。 汉代阳燧 08年希腊奥运圣火采集 当天中午12时左右,太阳光直射到火种采集的仪器上,这是一个半圆形凹面镜,女祭司祈求太阳和光明之神阿波罗赐予阳光,点燃火种,几分钟后火苗就会燃起来。再由女演员扮演的女祭司点燃火种罐和火炬,把火炬传递给运动员,把火种罐赠送给主办城市,以保留火种。 艾叶的产地 古时以蕲州产者为佳,特称蕲艾。 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李时珍的故里。 《本草纲目》:“艾能灸百病,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痛,以蕲州产者为胜“。 现代研究也表明,蕲州产的艾叶,艾叶油含量较高。 《本草纲目》中的艾草图 田间地头——艾叶 艾叶 味辛、苦,性温; 归脾、肝、肾经; 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平喘,止咳,化痰。 用于虚寒性的月经过多、崩漏及妊娠下血等证。 用于虚寒性的脘腹疼痛、少腹冷痛、痛经等证。 艾叶的应用 内服宜用新艾——如《金贵要略》胶艾汤。用于温经止血,多炒炭用。用于 凉血止血,艾叶多生用,例如四生丸(生艾叶、生地黄、生侧柏叶、生荷叶)。 生用煎汤外洗可治皮肤湿癣瘙痒,多与苍术、白鲜皮、地肤子等合用。 避秽驱蚊宜用鲜艾——艾叶挂上门,百病不进门!自古民间有端午节时在门上挂新鲜艾叶、菖蒲草,喝雄黄酒以避邪的习俗。 艾绒的制法 艾灸宜用陈艾——《孟子离娄篇》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说。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也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软细,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因此,必须用陈久的艾叶,而且越陈越好,因新艾含挥发油多,燃之不易熄灭,令人灼痛;陈艾则易燃易灭,可以减少灼痛之苦。 春夏间(每年六月)未开花时采摘,可连枝割下,晒干捣绒,名艾绒,供做艾条。 灸法的作用 一、温经散寒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说:“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可见灸法具有温经散寒的功能。 临床上可以治疗寒湿痹痛和寒邪为患之胃脘痛、腹痛、泄泻、痢疾等。 灸法的作用 二、扶阳固脱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说明阳气之重要性 阳衰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甚则欲脱,当此之时,就可用艾条来温补,扶助虚脱之阳气,故《扁鹊心书》说:“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伤寒论》也说“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可见阳气下陷或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 临床上多用于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痰饮等。 灸法的作用 三、消瘀散结 《灵枢.刺节真邪》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