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问题造就有效课堂.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有效问题造就有效课堂.doc

有效问题造就有效课堂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又是造就高效课堂的关键。文章从抓文本内容提核心问题、抓表达特色提重点问题、抓文本冲突提深度问题、抓人文意蕴提情境问题四个方面,阐述有效问题的切入点和着眼点,供教师同行在课堂中实践运用。   关键词:有效;问题;课堂教学   有效的教学,高效的教学――这是千千万万教师孜孜不倦的课堂追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不仅需要教师正确选用教学内容,还要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引领,其中提问作为教师的基本教学手段之一,在课堂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服务,成为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有效问题的设计提出一些观点和做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抓文本内容,提核心问题   语文课文学习的两大基本任务是了解“写什么”和学会“怎么写”,以往的教学往往过分偏重于前者,教师随着文本的叙述内容,千方百计抓住字面进行随文提问,教学结果往往让学生“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对支离破碎的文字能进行只言片语的解读,但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脉络则是一头雾水。笔者认为:学生在文本学习中,了解“写什么”和学会“怎么写”犹如语文学习的两条腿,应当做到不偏不倚。所以,课堂上有效的提问,也应当是基于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对于主要内容的把握,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教师绝不能提诸如“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的空泛问题,而要根据学段不同、学生认知水平不同,搭好“梯子”,循序渐“问”。   如笔者在进行三年级《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中,围绕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把握设置了以下问题。   师:“孩子们,读了这个题目,谁知道‘富饶’是什么意思。请用课文里面的一个词来说。”   生:“物产丰富。”   师:“这篇文章只是写西沙群岛的富饶吗?请再读一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西沙群岛的哪些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还写了‘美丽’。课文第一段就说那里‘风景优美’……”   生2:“课文最后一段也说‘更加美丽’……”   生3:“课文第二到第五段同时写了美丽和富饶。”   师总结引导:“对,这篇文章写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从以上教学环节可以看出,教师抓住三年级孩子逐渐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发展的心理特征,通过简单的问题和明确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从而使学生明白文章写了什么,大致分为哪几个方面来写。   二、抓表达特色,提重点问题   近几年一些语文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学生在文本基本大意尚未了解的情况下,被教师引导抓住一些表达上有特色的字词句段进行机械的迁移模仿,语文教学成了没有情感、没有温度的训练课。   不同年级的课文,在表达特色上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低、中年级课文的表达特色大多体现在好词、好句、好段上,高年级的课文则在这些基础上,在立意、主题、选材方面往往独具一格,当然这是一种呈螺旋上升的表达特色。但即使相同的表达特色,教学的“点”也不同。比如说同样是比喻句,低、中年级只要求学生理解本体和喻体,高年级学生要着重理解这样比喻的精妙。更重要的是一篇课文中的表达特色一般有好几个,但一定有主次之分,教师的有效提问,必须落实在对主要表达特色的揣摩上,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逮住什么问什么。   笔者曾听过一位名师上的《蝙蝠和雷达》,着实令人由衷佩服。《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在表达上要讲究科学精神。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蝙蝠和雷达两者之间的关系后,教师直奔中心问题:“学习科学小品文时要关注语言表达特点――严谨,少一个表达不到位,换一个词变了味。找出这类的词,想想为什么不能少?”   生1:“我觉得‘从来、极细、灵巧、敏锐’这几个词语不能少,因为‘极细’是指相当细,但蝙蝠一次也没碰过。这几个词语准确地表达出了蝙蝠是多么灵敏。”   生2:“读着‘反复、终于’这两个词语,我仿佛看见了科学家们为了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研究,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生3:“作者用‘无论……’‘即使……’的句型说得有理有据。这两个关联词再一次证明了蝙蝠的灵巧与敏捷。”   生4:“‘几个钟头、一个也没响、一根也没碰着’,这难道不让我们觉得蝙蝠的飞行是多么不可思议吗?”   ……   一节课下来,老师非常轻松,课堂却精彩纷呈。因为教师给出的问题突出体现了这一篇科学小品文的最大表达特色――用准确字词进行严谨准确的描述。学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