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节“失败”的历史课的成功.docVIP

浅谈一节“失败”的历史课的成功.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一节“失败”的历史课的成功.doc

浅谈一节“失败”的历史课的成功   内容摘要:一节历史公开课,由于课堂教学过程出现了中断而未完成教学任务,在传统的评课方式下被定为“失败”。但如果从新课程理念出发 从新课程角度思考的话,应该是一节非常成功的历史课。   关键词:新课程 失败 成功 目的与手段 教材与课外 能力与知识 主体与引导 氛围与参与   一、“失败”的历史课   本节课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课堂教学情况: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约一分钟);   学生浏览课文第一部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约两分钟);   提问:由两名学生简单介绍“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状况”,教师做总结(约三分钟);   学生通过课文总结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原因和作用(约两分钟);   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文强调资本主义的入侵是自然经济解体的最重要因素,因此也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约一分钟);   一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不是就不会产生?   老师让学生思考讨论;   一女生发言,认为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一样会产生。并举一些课外知识和观点做为依据;   一男生发言,认为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很可能仍是闭关锁国,在落后的封建社会中停滞不前。同样以一些课外知识和观点做为依据;   老师引导学生树立观点时,不能以别人的观点做依据,而要靠权威性的证据,加上自己的推理、思考,最后证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开始自由讨论,并连续发言,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驳斥对方的说法;   整个讨论过程一直持续到下课,对立双方没有说服对方,教师也没有下最后定论。   本节课正常的教学安排被中断,等于只上了半节课。教师未能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没有实现即定的教学目标。最终被评为“失败”。   二、成功的历史课   从传统的评课标准来看,本节课确实失败,但在新教改的环境下,以新课程的视角审视之,本节课却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课,论点如下:   1、理念与目标:本节课的主线是学生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反映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堂由“老师教学生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老师敢于打破原定计划,体现了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有利于老师的发挥;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系统”。这正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   2、目的与手段:如果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精神,我们会明白,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不仅仅是实现新理念的途径,更是为实现新理念这个最终目的而设计的具体手段,理清了“理念=目的,学习目标=手段”这种关系,我们才能正确对待学习目标。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如果不通过掌握学习目标而是用别的方法(譬如学生讨论非学习目标内容)达到了目的(新理念),又何乐而不为呢?   3、教材与课外:首先,我们不否认教材的重要性,专家学者所开发的教材以及他们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在学术品质上是很好的,具有权威性,但就课程反映不同地区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方面,专家学者们也是无能为力的;   其次,教材不仅已经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且作为课程资源的地位也在逐渐下降,在这种趋势下,如果一切唯教材马首是瞻,不敢放开思想,实在有违新课改精神;   最后,新课程认为,老师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参与者,还要是课程的创造者,是课程的主体。因此,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临时改变计划,不仅适当,也是有权力有义务这样做。虽然教材内容可能没有完成,但学生通过辩论也获得了很多课外的知识,譬如有位同学连续引用马克思的名言。难道知识只能来源于教材?课外知识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应鼓励学生应用课外知识,而且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应用的机会,提供寻找课外知识的渠道。   4、能力与知识: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这是新课程改革反对的主要传统教学弊端。本节课老师随机应变,让学生在讨论中充分体现自己的能力,包括对历史的思考能力、辩论所需要的语言能力、提供证据时搜集信息的能力、立场一致的同学间的合作能力等等。表面上看学生没有花时间去记忆教材上的具体知识,但却在讨论中表现并增长了多方面能力,符合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理念。   5、主体与引导:新课程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不能完全由老师包办,更不能由教材包办。在传统灌输式教学中被束缚得唯唯诺诺的学生,好不容易在新课程环境中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单调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教学方式难得被崭新的以学生为主的讨论式取代,为什么还要说本节课“失败”呢?   在师生关系上方面,新课程要求老师对学生尊重、欣赏。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