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答辩讲解2.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pt答辩讲解2

各位老师还有师兄师姐们 大家袁兵,我的“特高含水非均质油藏开发效果模拟评价研究”指导老师孙仁远教授。 分五个部分来为大家进行:前言,研究现状,,,是结论。 ,我来讲一讲的前言; 我国大多数油田都是采用注水开发,目前很多水驱油田己经进入高含水甚至特高含水期。然而,特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开采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为了提高原油采收率,就必须弄清楚剩余油的分布。然而,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因素之一。本课题着重就层间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分布进行了一些探索。 该项研究对认识非均质储层剩余油分布,有效制定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接着,来看看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 下面就进入第二部分研究现状: ,我们看看国内的一些研究现状: 2002年,中国的汪立君和陈新军两人研究了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在2004年,中国的胡书勇、张烈辉等人对“三低”油田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做了研究 在2005年,中国石油大学的徐守余、朱连章等人做了微观剩余油动态演化仿真模型的研究。 在2008年,中国的李国永,徐怀民等人做了微观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提高水驱效率方面的实验研究。 国外的一些学者对本课题也做了很多研究: 1981年,国外学者Osman, Mohammed E等人研究了非均质储层的注水性能及压力分析。 在1996年, 国外学者W.J.Ebanks根据反映流动单元特征的储层参数,对剩余油的平面分布做出判断和预测。 在2005年,国外学者Abbaszadeh-Dehghani和BrighamWE通过井间示踪剂资料解释数值模拟软件, 预测剩余油饱和度 下面,我们:,我们利用皂袍流量计岩心的气测渗透率,这是实验流程图。岩心进行了抽真空饱和水这是实验所用仪器的实物图。-1是以上实验所测量和计算的一些数据。 本课题的一些准备工作,下面进入研究 首先,我们课题的第一个内容:水驱油 我们先根据连接实验装置: 岩心饱和油,驱替到不再产水拆掉容器,将连接到左边的压力表进行水驱油,在此期间记录产油量,产水量及的变化。 两组单岩心水驱油的采收率随水驱孔隙倍数的变化图。我岩心水驱油实验结果做一下分析:采收率压力的变化图了四个区域来。1.AB区,压力开始下降,采收率上升速度减缓; C区,压力趋于平衡,采收率依然在缓慢上升;D区,压力和采收率均处于平衡状态。 2.在0~8PV:采收率增加,但斜率逐渐减小;8PV以后,采收率稳定在66.1%。 3.压力:刚开始时增速很快,1PV左右达到最大0.1MPa,最后稳定在0.05MPa。 4.在30~40PV:岩心产出0.05ml油花,说明已经进入特高含水期。 这个照片是,进入特高含水其实岩心的产业情况。 我们再看看, 这个表格是并联岩心的一些基础参数。图-1是实验所用样的粘温。,看看实验的具体流程: 1. 2.按图4-1连接好实验装置。 3.分别对1号和2号岩心夹持器中的 岩心饱和原油。 4.拆掉中间容器,将平流泵接到压力表1,准备水驱油。 5. 将驱油速率调节到0.4ml/min 6.计量出油量及其压力。 7.实验结束,整理仪器。 这几个图是不同并联岩心的采收率及压力所水驱孔隙体积倍数的变化图。 -2是并联岩心采收率的对比分析:-1,1-3,1-5是性质相同的岩心;我们可以看到开采岩心-1采收率最高,岩心合采的岩心-5采收率次之,与高渗岩心合采的岩心-3最低。 -2,1-7,1-9三个岩心也做了,结论意识一样的。 ,分析了一下级差对岩心影响。 对比,发现,随着渗透率级差的,两岩心的差值逐渐减小。 实验的准备 准备又有: 3.2 对岩心抽真空饱和水 3.3 原始含油饱和度的测量 3.4 单管岩心水驱实验 这是相关实验的。 的表格-1和3-2分别是:单岩心开采的基础数据和并联岩心开采的基础数据。这些都是我们这些准备实验中所测量和计算的一些数据。 岩心水驱油实验我们一共做了两组下面的两幅图是两组实验所得出的采收率随数变化关系图。我对第一组实验解释 由图2-7a可见,在0到8倍的PV数之间,刚开始时,采收率随着PV数较快的上升,但是上升的斜率逐渐变缓,到8倍PV数以后采收率逐渐稳定在了76.1%。这是由于刚开始时,孔隙中充满着原油,只要压力达到一定的值,孔隙中的油就开始被驱替出来,但是,随着水驱的进行,孔隙中的含水率开始上升,驱替出来的原油中的水含量也开始升高,所以,采收率的上升速度逐渐变缓。最终,到达特高含水期,采收率基本不再上升,此时的油层也就没有什么开采价值了。从压力的方面来看,刚开始时压力随着PV数上升较快,但是,当PV数到了1倍孔隙体积左右时,压力升高到了最大值0.09MPa,之后,驱替压力开始突然降低,最后趋于稳定。这是由于,刚开始时,孔隙中充满了原油,且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