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湖寮双坑村传统社会与文化变迁考察.doc

大埔县湖寮双坑村传统社会与文化变迁考察.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埔县湖寮双坑村传统社会与文化变迁考察

大埔县湖寮双坑村传统社会与文化变迁考察 肖文评 粤东大埔县湖寮地区的双坑村,虽是一个山村,但却是一个声名远播的地方。当地有一句俗语:“湖寮吴、蓝、罗,无奈双坑一姓何。”这句话隐含着两层含义,一是湖寮的吴、蓝、罗、黄等各姓虽为大姓,有钱有势,但其生产生活所需的水源主要来自双坑,如果居于双坑的何姓将水源断绝,则湖寮各姓就很难生存,因此湖寮的吴、蓝、罗等各姓,对双坑的何姓无可奈何;二是随着何姓势力的崛起,尤其是在同治、光绪年间何如璋、何士果父子先后考中进士,成为当时官场上炙手可热的人物,而湖寮其他各姓则人才不多,没有出现显赫的官员——罗卓英、吴奇伟等都是民国以后的人物。何氏一姓胜过了湖寮各姓,湖寮各姓当然奈何不了双坑何姓。何如璋积极参与振兴清政府国力的洋务运动,并以出色的外交才干担任过首任中国驻日本大使,后在1884年8月充当了中法马尾海战失败的“替罪羊”。前辈时贤对于晚清有争议的何如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就对他成长影响甚巨的家乡自然、社会环境,却语焉不详,外界因而知之甚少。本文根据实地调查,结合族谱、方志等,试对双坑何氏的传统社会与文化及其变迁进行初步探讨。所叙内容以民国时期为主。 双坑,又名崧里,地处大埔县中部,距县城湖寮5公里,距旧县城茶阳35公里。位于由大圳、小圳两条坑水冲积而成的盆地上,周围群山环抱,地势东西绵长,南北狭窄,故名双坑。东界葵坑,南邻高道,西枕双髻山,北界河腰,西北界敬里。在大埔开县以前,双坑属饶平县清远都。明代嘉靖五年设立大埔县后,双坑为全县32个民社之一。康熙年间与黎家坪等村合称黎双社,乾隆年间与湖南寮各村合并成为同仁社。但双坑作为一个独立的基层社会组织——甲的情形,从建县以来一直延续至清末。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全县分行政区为8区,双坑隶属第5区(同仁区)。民国21年同仁区分为22乡,各设乡公所,设正副乡长2人。双坑分为上下二乡,自塔墩下及福院里以上属上乡,以下属下乡。后为节省经费,二乡合并为一,名为双坑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设双坑乡,隶属湖寮区。1958年,双坑乡分设上、下二村。1963年合并为双坑生产大队,属湖寮公社管辖。1980年撤消人民公社后,设双坑管理区,属湖寮镇管辖。 一、宗族历史与社会 双坑是一个以何姓为主的多姓村落。相传何氏于宋末定居双坑,至嘉靖年间已形成宗族社会,“湖寮田山”事件发生时已引起周围各姓的关注。至康熙以后开始崛起,成为可以与湖寮各姓相抗衡的大族,尤其是同治年间何如璋中进士后,何氏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大埔县的名门望族。 相传,双坑何氏先祖何九郎从福建武平县岩前宁洋迁潮州南门左厢,数传至何宣教,于宋朝嘉定二年(1209)迁于今大埔县大麻镇黄竹洋。何宣教第二个儿子何双山于宋朝嘉定十年(1217)再迁居于双坑,从此繁衍出双坑何氏一脉。 历史上双坑为杂姓聚居区。在康熙年间与湖寮各姓打官司时,双坑有何、谢、肖、陈、丘、刘、林、罗、张等18姓,何姓仅为其一。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何氏已发展到“子孙千余”。至民国年间,除何姓外,只有陈、谢两姓,且仅100余人,而何姓达4,000多人,已传29世。其他各姓,或迁或绝,不见记载。现陈姓约40余人,居于双坑西南的大坑;谢姓约50余人,居于双坑村水口的龙岗寨;何氏约3,100多人,已传至32世。 自何双山定居双坑后,随着子孙的繁衍,不断散居于周围,形成大大小小的聚落,居住区域不断拓展。至民国年间,何氏所居自然村落大致可分为四部分。东北部有新土岭、寨下排、龙岗寨(寨子上)、崩山下、社背坑、均斗坪;中部有头角里、大坝仔、下山仔、井子里、莲塘下、凹背窠、半山、墩头、田心、窑窠尾、土楼、老虎岌下、黄石垄、鸦鹊树下、龙门石;西南部有福院里、塘背、圳边、塔墩下、洗马窟、塘腹里、下坪仔、油坑仔、坪上、坪顶上、塘子背、柿子树下、大墩背、麒麟宫、老屋仔、雷打石、上坑、兰幽坑、大坑、坪岗上、土垄里、石坑、拉碗仔、麻竹坑;北有麻坑里、宝子石、青草垄、大段上、扬屋田、寨下、崩土、塔天凹、寨头缺。 何氏定居于双坑后,先后发生的两次大事件对何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一为嘉靖二十七年(1549)的湖寮田山事件,一为嘉靖四十一年(1562)的房斗事件。 何姓居于山区,山多田少,在当时潮州沿海地区庞大的竹木炭柴市场的吸引下,靠山吃山,大量采伐竹木,建窑烧炭,运销于外。而吴、蓝、罗、黄、丘等各姓居住、耕种的湖寮盆地有“田畴百有余顷”,其“水利本自三山:一曰高道庵,一曰双髻山,一曰山丰。位连离兑,田距二十余里。源泉泻为沟圳之流,竹木蓄作车陂之具,”为湖寮各姓田地的主要灌溉水源。嘉靖壬午(1522)以来,居于湖寮盆地水源地区的双坑何氏等“潜入山林,伐木抄纸”,后来又“招商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