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二部分专题三(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Word版含解析.docVIP

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二部分专题三(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Word版含解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配套文档:第二部分专题三(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Word版含解析

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 如何考证史料的真伪。辩伪:就是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考辨历史文献中的伪书和伪文,以获取真实可靠的史料。要考辨真伪就一定要有证据,证据一般有三种类型,即书证、物证和理证。书证,是指各种书籍文献;物证,是指实物或遗迹;理证,是指利用常识和推理证明。要辨伪必须全面收集各种材料,认真分析,辨定真伪,只有真实可靠的材料才能用作证据。 例1 (2015·江苏高考)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理论指导  1.《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 2.文献资料:文献可以理解为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文献资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 3.实物资料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存的总称。比如说遗物、遗迹等。其主要作用有三:第一,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第二,文物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第三,文物可以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 例2 (2015·浙江高考)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理论指导 1.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就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历史上的部分文献作品往往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历史真实的看法,所以会对当时历史真实有所修饰。因此其作品源于真实历史,又有别于真实历史。 2.确定历史文献的准确性,要求研究者既要判断文献中叙述的合理性,又要判断叙述人的可靠性。文献中描述的事件发生时作者是否在场,作者是事件的参与者还是观察者,作者准确描述这类事件的资格如何,作者对事件的感情成分有多少,事件的结果跟作者是否可能有利害关系等。 例3 (2015·海南高考)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理论指导 何谓谣谶?谣,是歌谣;谶,为预言。简单地说,谣谶就是以谣为谶,用歌谣的形式演绎对未来的预言。谣之所以成谶,源于两种基本的思维。一是相信语言的神秘力量,二是相信已知和未知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联系,历史上的谣谶多是诳人之举,其人为因素非常明显,其目的无非是借谣谶以实现其政治企图,或穿凿附会,事后释谶,历史也最终给人们留下了足够的附会空间,谣谶与历史上某些现象的吻合只是偶然现象,并不是必然,并不能预示历史发展的走向,不能作为批判历史的依据。 例4 (2014·广东高考)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盛世危言》 材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材料三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四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