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汽车工业案例.doc
汽车工业案例
综观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正式动工兴建;1956年,中国生产出第一辆国产车——解放牌货车;1958年,自行设计的第一辆红旗牌轿车问世,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汽车制造业。到1978年,中国汽车年产量15万辆,其中轿车2 600辆。1984年,随着世界汽车巨头——克莱斯勒、大众等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丰田、福特、标致、大宇、现代、沃尔沃、通用和本田等美、欧(盟)、日、韩等国汽车企业也分别以合资、持股、技术合作等方式涌入中国市场。在5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最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汽车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显示出蓬勃兴旺、欣欣向荣的局面。从产量上看,1998年开始,中国成为世界第十大汽车生产大国。2003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450万辆,增幅高达45%,尤其是小轿车的产量和销量分别比2002年增加了83%和75%。由此,中国汽车产量在世界上的排名首次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4的汽车大国。
中国汽车市场在经历前二年的爆发性增长后,近期由于受宏观调控、油价上涨、汽车消费信贷紧缩等因素影响,汽车产销增速逐月放慢,企业扩张产能和部分消费者购买预期回落,在中国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下,汽车价格不断下降、产品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海外拓展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国汽车产业正在逐步走向理性。从汽车业自身发展规律和国外经验看,中国汽车市场尚有较大发展空间,但石油及钢材价格不断上涨,汽车消费环境的制约将影响到汽车产业的更快发展。
现在,考虑到中国加入了WTO,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席卷下,汽车工业首当其冲,接受更严峻的挑战,同时旺盛的市场需求也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在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中,中国汽车工业逐步从制造、研究开发、销售服务、汽车信贷等几个方面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系。通过使自身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国汽车工业将获得更加迅猛的发展,并且逐步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主要制造基地之一。就长远来看,中国汽车工业也将获得自主开发的能力,并且逐步提高其在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的地位。
第一节 历史
一、汽车制造业定义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新修订的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汽车制造业属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中类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包括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摩托车制造业、自行车制造业、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交通器材及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7个中类行业。汽车制造业包括汽车整车制造业、改装汽车制造业、电车制造业、汽车车身及挂车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汽车修理业等6个小类行业,原载重汽车制造业、客车制造业、小轿车制造业归并到汽车整车制造业,不再单独划分小类行业(见表17-1)。本文的分析将侧重于对整车制造业和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的分析。
表17-1 汽车制造业分类
代码 类别名称 定义 372 汽车制造业 3721 汽车整车制造业 指由动力装置驱动,具有四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无架线的车辆,并主要用于载送人员和(或)货物,牵引输送人员和(或)货物的车辆制造。还包括汽车发动机的制造 3722 改装汽车制造业 指利用外购汽车底盘改装各类汽车的制造活动 3723 电车制造业 指以电作为动力,以屏板或可控硅方式控制的城市内交通工具和专用交通工具的制造 3724 汽车车身、挂车制造业 指其设计和技术特征需由汽车牵引,才能正常行驶的一种无动力的道路车辆的制造 3725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 指机动车辆及其车身的各种零配件的制造 3726 汽车修理业 指专业汽车修理企业进行的修理活动 资料来源:《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
二、历史
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汽车制造业体系,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基本建设阶段(1953年~1978年)
这一阶段汽车制造业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产品的生产、开发、销售均带有浓厚的计划管理特征。国家用行政手段对有限资源进行配置,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先后建成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二汽车制造厂和一批汽车零部件厂及相应的科研、设计、教育机构,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当时国家对汽车制造业实行计划管理,企业缺乏市场观念和竞争机制,在革新和发展上既无内部动力,也无外部压力,因此汽车制造业发展缓慢,产品结构也很不合理,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但是同时,由于当时中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国家采取了集中全国优势力量,重点投资的方式建设汽车制造业,使得中国汽车制造业不仅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至1978年,年产量达到14.9万辆,同时汽车制造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