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2014届高三高考原创模拟试题(二)(语文).docVIP

广东省中山市2014届高三高考原创模拟试题(二)(语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东省中山市2014届高三高考原创模拟试题(二)(语文).doc

广东省中山市2014届高三高考原创模拟试题(二)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等要求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答题卡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并在答题卡右上角的“试室号”和“座位号”栏填写试室号、座位号,将相应的试室号、座位号信息点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在答卷上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空处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摒除/摈弃   胡诌/刍议   拾遗/汤匙  谬种/纰缪 B.拓荒/拓本   畜养/蓄意   门槛/僭越  执拗/拗断 C.扉页/绯闻   踹开/揣摩 茄克/夹缝  藩篱/蕃盛 D.纤夫/光纤   陶俑/佣金   伺机/伺候  瞥见/蹩脚 2.下列中,加的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4.最恰当的一项是( )搞笑背后的苦涩 张鸣 最近兴起一股文言文热,用文言文翻译网络时髦用语,用文言文翻译英文歌曲。多数的“翻译”,其实就是搞笑,根本不算文言文,更接近装腔作势的甄嬛体。但是,这样的翻译,在一些网友眼里,却很有市场,很多人真的佩服这样的译者,夸他们有水平。 在中国翻译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用文言翻译外国著作包括小说的阶段。不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就没有白话文,但那时的人们遭遇西方文化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却是文言文这种语言工具。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看严复的译作了,林琴南的翻译小说,也成了专业人士才会接触的博物馆藏品。但是,在他们的那个时代,风靡天下的,其实就是这样的译作。 然而,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欧式白话文的流行,学校和社会,文言 荐逸于越书到郡县,皆以为误,审知是逸,乃备礼遣之。 【双调】沉醉东风 秋日湘阴①道中 赵善庆 山对面蓝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傲霜橘柚青,濯雨蒹葭秀,隔沧波隐隐江楼。点破潇湘万顷秋,是几叶儿傅黄②败柳。 【注】①湘阴:县名,今属湖南,在湘江下游,滨临洞庭湖,擅山水之胜。②傅黄:涂染上黄颜色。 (1)、请赏析“山对面蓝堆翠岫,草齐腰绿染沙洲”两句中“堆”、“染”二字的妙处。(4分) (2)、试分析这支曲子中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 ,仁者不忧, 。”(《论语》) (2)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王羲之《兰亭集序》) (3)江流宛转绕芳甸, ; ,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莫听穿林打叶声,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香道·人道·天道 俞天白 ①香道、茶道、花道,被中国历代文人称为“雅事中的雅事”。但茶道与花道传承之时,香道却被冷落了。 ②香道源于人道。环形香、线香、粉香等本就与生活十分密切。奶奶念经要点佛香,父亲驱除家中秽气要点线香,我读唐宋诗文时也与香道雅韵不期而遇。像“焚香入兰台,起草多芳言”(李白),像“闲吟四句偈,静对一炉香”(白居易),还有“欲知白日飞升法,尽在焚香听雨中”(陆游)等等,都是。香是中国人生活的组成部分。 ③中国的香文化随着祭祀祖宗、奉天敬神就开始了,并逐渐成为文人的独特爱好。如屈原的《离骚》,还有孔子《漪兰》之曲的形成传说等。至唐代,香文化更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唐代是一个逐渐重视人的时代,强调人的价值的自我实现。在初唐日渐勃兴的文学风气推动下,品香有燃、熏、置、煮、佩等多种方式,并被赋予了三种境界:得气、得神、得道。香文化也从闻香、品香而形成了由闻香、赏烟、养生、悟道等组成的完整的香道体系。同时人们把对香的品味提升到了衡量人品的标准,“闻香识人”,沉香也就成了高尚德行的象征。 ④沉香被称为“香中之王”,是中国文人香的基本原料。人们爱沉香不是因为《本草纲目》中所说“片值万钱”,而是从“形而下者是谓器,形而上者是谓道”的角度来重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yx0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