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积超大质量黑洞(AGN)中的外流.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吸积超大质量黑洞(AGN)中的外流

吸积超大质量黑洞(AGN)中的外流 王 挺 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和应用物理系 外流很普遍 QSO蓝移的宽吸收共振线,速度可高达0.2c 感兴趣的其他理由 外流的反馈效应?星系形成、黑洞吸积(Silk Rees 1998;Springel et al. 2005) 外流是吸积盘的风,对吸积流结构本身产生影响 理解AGN其他部分,吸收物质也可能是发射线区 研究AGN中元素丰度,与发射线过程互补 观测上看重不重要? 1.宽吸收线类星体 从观测上: 物质外流速率 动能或者动量外流 (feed-back) 在什么半径上产生, AD? 对角动量转移重要? 类星体中的比例 LBQS 光学极限星等选的样本中12%, 其中10% LoBAL (Weymann et al. 1991) 争议: 红化修正重要? 30% 各向异性连续谱?30%(Krolik ) SDSS? 15-20% 包括红化修正 (Reichard et al. 2004) LoBAL的比例? 怎样看比例 外流的性质 XMM/Chandra的惊奇发现 相对论性的X-ray BAL,FeXXV,FeXXVI现象,0.2-0.4c? 柱密度1023.5cm-2 Chatas et al. 2003,2004 X-ray Shielding gas 辐射加速? 几种作用的相对重要性 共振散射:低柱密度, 低电离度 (chelouche Netzer 2003) 光电吸收:中等柱密度,低电离度 电子散射:高柱密度或者高电离度(Sim 2004;Everett 2004) 高柱密度、高电离度气体外流,要求高吸积率! 高速外流产生于内区。 X-射线BAL产生于高吸积率天体,很靠近黑洞。 质量和动能外流 紫外吸收物质柱密度 1022-23 cm-2, 平均的覆盖因子0.15, 半径大于宽发射线区 典型几个太阳/年的外流速率. 与中心黑洞的吸积率相当. 在X射线波段, 一般从拟合光谱给出另一种电离参数: 高电离吸收物质, 物质外流速率与紫外相似. 外流动能: 复杂情况 外流带走角动量? 不同的QSO BALR的差别很大? 2、窄吸收线 OVII与NeX速度不同,UV线与OVII相同,高电离吸收物质多重 需要更细致的辐射与动力学模型. 总结 现有观测表明质量外流和黑洞吸积率相近, 但需要更好确定外流质量损失速率等重要参数:确定测量软X射线吸收物质的外流速度以及光变研究将非常重要。 宽吸收线类星体中, 动能的外流近似1%, 在低光度的AGN中效率更低. 高柱密度气体的加速问题,辐射加速效率低,其他加速机制; 外流物质的起源,吸积盘/其他 核外流与星系尺度的外流的关系? 星系中化学混合作用? 是否与角动量转移有关?30m光学望远镜 低电离度气体外流速度大NGC3783(Kaspi et al. 2003), NGC5548(Kaastra et al. 2001):辐射加速效应, 云团? NGC3783,质量损失率0.01-0.1 M/yr与吸积率相似。 风产生于1pc, v=500-600km/s 其他AGN的结果类似 。 NAL与NLR相关(Crenshaw et al. 2005), 观测到云团? * 高电离宽吸收线QSO PG0946 (Arav et al. 2001) FeII 低电离吸收线 (Hall et al. 2002) 本征窄吸收线,50% Seyfert 星系和 30% QSOs 与宽吸收线类似现象? (Arav et al. 2002) 50% Seyfert 星系X射线电离物质吸收:高分辨谱观测给出X射线吸收线结构和紫外线相似,但总的柱密度要求高出很多。 紫外吸收线饱和? NGC 3783 Kaspi et al. 2003 高电离发射线系统蓝移, 在NLS1和高红移类星体中常见. 100pc尺度: NLR NGC 1068, 1”=70pc, Groves et al. 2004 宽吸收线类星体都是射电弱的? FIRST巡天发现第一个RL BAL QSO (Brotherton et al. 1998) FBQS发现近20个RL QSOs, 比例与在光学选的类星体类似 (Becker et al. 2001). 所有的类星体都有BAL区, 只是视角不同. 总体的平均覆盖因子 只是15%类星体有宽吸收线区, 特殊演化阶段或者特殊的环境 怎么区分二类? 共振散射线 (Korista et al. 1996), 但与速度场、几何有关 偏振:非球对称, 但除此之外很少考虑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