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少年听雨

导入新课 余光中先生于2002年在山东大学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主要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就让我们共同来走近他。 余光中 1928年重九日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青年时曾于四川就学。在南京青年会中学毕业后进入金陵大学修读外文。1950年5月到台湾,9月以插班生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两年后毕业。 余光中 余光中 余光中的创作 年轻的时候,余光中戏称自己可以“以右手写诗,以左手写散文”。他对写作四度空间的定义: 诗、散文、评论和翻译。对于每一项,他都有其独爱之处,正如他所说: “诗是我的妻子,散文是我的情人,评论和翻译则是外遇!” 余光中的创作 余光中的散文,常是以自我为中心出发的。从不少文章中看到,他的“情”是处处留的。从小时启蒙至家人散落天涯海角、自己游历住过的城镇、执教的日子等,他都把心放下去了。常于文中,他诚实地向读者倾心吐意: 那段难忘记忆、那段人情、那段不舍等。《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等卷章,气魄雄厚,色彩灿丽,更被称为“余体”。 写作背景 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乡愁》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文章结构 1. 第一层: 一至四自然段,即自开头至“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由台湾岛上的“雨季”引入对“大陆”的思念,“大陆”的“春雨”连接着“他的少年时代”。 2. 第二层: 五、六自然段,即自“听听,那冷雨”至“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从“看看”、“嗅嗅”、“闻闻”的角度写“雨”,通过“中国风景”特有意趣与韵味的描述,以表达自己刻骨铭心的思乡愁绪。 文章结构 3. 第三层:七至十二自然段,即自“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至“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将“雨”想象为“一种回忆的音乐”,从“听听”的角度,尽情地抒写他对大陆生活情景的回忆和思念,以及久离大陆、漂泊在外的“凄迷”心境,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心之情。 4. 第四层:十三至十五自然段,即自“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至文末。 分析思考 虞美人 听雨 宋·蒋捷 ??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艺术特色 感觉美------从听觉、触觉、视觉、味觉、嗅觉五个方面展示了“雨”的感性存在。 意境美------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熟记的大量古诗名句嵌入行文之中,营造古典意境美的语言氛围。 艺术特色 语言美-----善于运用连绵字是本篇语言上的重要特色,表现了一种急切、连绵而不愿意打断的情绪,是一种即兴的情感语言和充满诗意的句式。 * 第四十一课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 雨的凄冷(景) 情的凄凉(情) “冷”字用在这里合适吗?如果我换成“苦”或“寒”好不好? 给人一种凄凉迷蒙的景象,表达作者无限的思乡之情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诗人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不同境遇、 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请分别将它们写出来。 “少年听雨”:?“少年听雨”的画面,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着力渲染的正是 “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而又枯槁的身心 。 “壮年听雨”: “壮年听雨”的画面,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而今听雨”: “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 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 美感 听雨 听不到雨 失落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