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区灌区补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1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某地区灌区补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 综合说明 黄陂夏家寺灌区补源工程是通过工程措施将滠水河的水送到夏家寺水库,维持夏家寺库水位在46.39米以上,主要目的是解决干旱年份夏家寺灌区的灌溉和旅游景点木兰湖水位偏低问题。 1.1基本情况 1.1.1灌区概述 夏家寺灌区范围包括黄陂区的长堰、王家河、蔡柘、甘棠、六指、塔尔、鲁台等七个乡镇,自然面积46.5万亩,计310平方公里。除此之外,红安的部分耕地也在灌区内引水。灌区原设计灌溉面积19.64万亩,目前实灌面积只有11.4万亩,规划达到灌溉面积21.64万亩。 灌区以粮食作物为主,是武汉市的主要粮、棉、油产区之一,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豆类等,经济作物有油菜、芝麻、花生、棉花、蔬菜等。 灌区现有人口28.3万人,人口密度913人/km2,农村共有劳力11.7万人。 夏家寺灌区现有大型水库一座,小型水库19座,塘堰11566口,总容积3.782亿立方米,有效容积1.68亿立方米。 夏家寺水库为本灌区内唯一的一座大型水库,具有灌溉、防洪、旅游(木兰湖旅游区)、城镇供水等多种功能,是夏家寺灌区的主要水源,夏家寺水库拦截滠水河支流长堰河,流域属湖北省水文气象第一、三、四区交界处,水库承雨面积142平方公里,河道长19公里,主河道平均坡降为2.2‰,流域为丘陵区呈扇形,植被良好。水库总库容2.9亿m3,其中兴利库容1.2亿m3,防洪库容0.79亿m3,死库容0.9亿m3,水库承雨面积142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937亿m3。 1.1.2灌区现存问题 (1)灌区供、需矛盾突出,灌溉保证率降低,干旱年份实灌面积仅占设计灌溉面积的60%。 (2)夏家寺水库蓄水量不能满足木兰山风景区进行旅游开发的要求。 (3)由于旱季缺水,导致灌区内水库及塘堰水位下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4)灌区配套建设不完善,渠系漏水,渠系利用系数偏低。 1.1.3水文气象 灌区所处流域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受太平洋湿热气团和西伯利亚冷气团影响,降雨多为锋面雨;若遇厄尔尼诺现象,气候会表现异常,如1998年、1999年。 每年6月中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出现第一次北抬,跳过北纬20o,由我国华南季节性北进至江淮一带,因北方冷空气和南方暧湿空气常在副高边缘交汇处相互作用,从而使长江流域形成梅雨天气。 据夏家寺雨量站1972年至2000年的雨量资料,夏家寺灌区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204.8mm。丰水年份最大年降雨量为2116.3mm(1983年), 干旱年份最小年降雨量为773.1mm(1978年), 在29年的降雨资料中,年降雨量在1000mm以下的年份有7年。 夏家寺灌区的水资源主要为天然降雨,多年平均径流量1.69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3.61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0.72亿立方米。一般年份水资源利用率可达到50%。 据长轩岭水文站泥沙观测资料系列分析(其资料连续序列在40年及以上),测流断面多年平均含沙量0.250kg/m3,年平均含沙量最大值为0.709 kg/m3,多年平均输沙量16.336万t,多年平均输沙模数124.417t/km2。其中年最大输沙量56.9万t,发生于1968年;年最小输沙量0.814万t,发生于1978年。年最大与最小输沙量相差数十倍,这表明输沙量受河道径流量影响显著。滠水全年泥沙总量89%-98%集中在汛期,非汛期泥沙含量极少。 1.2 水资源论证 1.2.1项目建设的必要必性 (1) 灌区内农业用水灌溉保证率低、覆盖率低,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夏家寺水库原设计灌溉面积19.64万亩。水库自1970年正常畜水后,历年最大实灌面积17.0万亩,但因水库供水不足,目前仅灌溉11.4万亩。尚有8.24万亩灌溉死角。若与区内26.6万亩耕地比较,则另有几万亩耕地需要灌溉。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旅游业的发展,更加剧了农业灌溉供需矛盾,导致农业生产发展受制。据统计,自建库以来,先后出现8次大的旱灾,因缺水导致抽水库死水(即死水位以下)的次数逐年增多,时间间隔越来越短。1971年~1990年的20年间抽水库死水2次;1991年~2001年10年间,抽水库死水4次,从正常蓄水到现在,抽死水的几率高达20%,平均每5年中有一年要抽死水。 (2) 兴建补源工程是恢复改善灌区生态环境的需要 由于该区缺水,致使水库及塘堰平均水位下降,带来了水体水质恶化,特别是灌区内的部分小型水库和大部分堰塘,每逢旱季,水体发黑发臭,生态环境也随之变坏,很多珍稀鸟类因环境恶化已迁徙,如70~80年代随处可见的白鹤如今难觅踪影。同时,该区内的养殖业也随着水质变差和植物的萎缩而衰退。因此,兴建补水工程,保持充沛的水量供应,可以恢复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并保持生态的长期平衡。 (3) 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迫切要求大量优质供水

文档评论(0)

店小二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包含各种材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