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程式着作之使用所涉及着作权之若干议题-着作权笔记.doc

电脑程式着作之使用所涉及着作权之若干议题-着作权笔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脑程式着作之使用所涉及着作权之若干议题-着作权笔记

電腦程式著作之使用所涉及著作權之若干議題 -----兼評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八十六年度自字第一二一三號刑事判決及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八十七年度訴字第一○八號民事判決 (本文刊載於「法令月刊」五十一卷十期,八十九年十月) 章忠信( 一、前言 傳統著作權環境中,消費者購買一本書,單純以閱讀方式利用之,並不會涉及著作權問題。科技發展後,電腦使用普遍,電腦程式著作之使用方法不再依傳統著作權環境中之方式使用,消費者購買電腦程式著作重製物不是要閱讀或觀賞磁片或光碟之表面,通常必須灌入(install)於電腦硬體中始能操作,發揮功能。此一灌入行為,乃屬著作權法所定之「重製」,為著作權財產權權能之範圍。一般而言,對於著作之重製行為,除合於著作權法中之「合理使用(fair use)」外,理應獲得著作財產權人之授權,始不會構成著作財產權之侵害。然而,消費者購買電腦程式著作重製物後,其正常使用過程中之重製,是否仍應再獲得著作財產權人之授權?抑或可認為著作財產權人之出售行為,對於將該電腦程式著作重製物灌入電腦硬體上之行為已具默示授權之意思?抑或使用者得依合理使用逕自為之,不待授權?此等問題之答案,將影響隨後可能產生之疑義,包括消費者購買電腦程式著作重製物後,到底可以作如何之使用?若著作財產權人於電腦程式著作重製物上作任何使用上之限制,違反者究是違約或是侵害著作財產權?本文擬從著作權法之基本理論、司法實務上之案例、比較法上之立法例,對於現行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與可能之適當修正方向,提出個人淺見,以就教各方。 二、「著作財產權」與「著作重製物之所有權」 「著作財產權」與「著作重製物之所有權」是截然不同的權利,當二者相衝突時,法律有其適當之規範。 「著作」與「著作物」並不相同,著作是一種表達,有時固然有其附著之物,稱為著作原件,例如原畫、手稿、底片或錄音母帶等。在原畫之例,著作乃指畫紙上之畫作表現,而非畫作所附著之畫紙。至於未有附著物之著作,例如演說、表演、舞蹈等,表達完畢即結束,雖無附著之物卻仍受著作權法保護。可以說,「著作物」為「著作所附著之物」,可分為二種,包括:(1)著作原件:原畫、手稿、底片或錄音及電影母帶等;或(2)著作之重製物,如複製畫、手稿印刷成書籍、底片沖洗為照片,錄音及電影母帶重製為銷售用之錄音帶或錄影帶等;即使是演說、表演、舞蹈等無附著之物,但加以錄音、錄影或筆記,該錄音、錄影或筆記亦為著作之重製物。 「著作權」是一種「無體財產權」,其保護客體為「著作」,而非「著作物」,故並無一定之有形物體,純屬法律上抽象存在之概念,其與汽車、鋼筆等屬於「有體財產權」之物權並不相同。「著作權」又分為「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著作人所享有之著作人格權包括公開發表權、姓名表示權及禁止不當修改權。著作人格權專屬於著作人本身,不得讓與或繼承,但得約定不行使。著作人所享有之著作財產權則因不同之著作類別分別包括重製權、公開口述權、公開播送權、公開上映權、公開演出權、公開展示權、改作權與編輯權及出租權等。著作財產權可以全部或部分轉讓或授權他人行使。 既然「著作」與「著作物」並不相同,「著作物」又僅為「著作所附著之物」,當轉讓一件「著作物」時,如無特別約定,通常僅屬「著作所附著之物」之所有權之轉讓,屬物權之讓與,至於著作財產權則仍未移轉。而於轉讓「著作財產權」時,未必一定有著作原件或其重製物所有權之移轉。最常見之案例,如購得一幅畫作,不問是原畫或複製畫,僅是購得該畫作之所有權,而不包括畫作之著作財產權,因此不得加以重製。而購得該畫之著作財產權時,縱使未交付原畫,或該原畫已滅失,或歸他人收藏,受讓著作財產權之人仍得重製該畫。不過,當「著作物」之所有權與「著作財產權」相衝突時,著作權法會作適當之調合,此即所謂「第一次銷售理論(first sale doctrine)」,或歐洲法系國家所稱之「耗盡理論(exhaustion doctrine)」。在我國著作權法第六十條即規定:「合法著作重製物之所有人,得出租該重製物。但錄音及電腦程式著作之重製物,不適用之。附含於貨物、機器或設備之電腦程式著作重製物,隨同貨物、機器或設備合法出租且非該項出租之主要標的物者,不適用前項但書之規定。」易言之,著作財產權人就其著作固享有專屬之「著作財產權」,但在出租權方面,僅及於「著作物」之第一次散布,當著作財產權人將其「著作物」作第一次銷售後,就該「著作物」即喪失控制權,不得再以著作財產權人之身分主張出租權,此時惟有該特定「著作物」之所有權人,得本於物權性質之「所有權」自由行使其物權,包括出租該「著作物」。因此,「第一次銷售理論」之適用,其目的在劃清著作財產權人之出租權與「著作物」所有人之所有權之界線。「著作物」所有權被讓出前,應偏重著作財產權人之保護,一旦「著作物」所有權被讓出後,就應全力保護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