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Probiotics)及不消化之纤维素(益菌素Prebiotics).doc

益生菌(Probiotics)及不消化之纤维素(益菌素Prebiotics).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益生菌(Probiotics)及不消化之纤维素(益菌素Prebiotics)

益生菌 (Probiotics) 及不消化之纖維素 (Prebiotics) 陳 介 甫 中華自然醫學教育學會 對益生菌(probiotics)的看法,始於Metchnikoff E. (1907)發現保加利亞人 常食含有保加利亞乳酸桿菌(Laitobacillus bulgariscus)的優酪乳(yogurt),而有0.4%之人,活到一百歲 。 現在認為益生菌可以是細菌、黴菌或酵母菌的混合型式。 以改變腸道不同微生物間的平衡,而促有益宿主的微生物的存活。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認可的益生菌有43種。 主為與發酵產品相關的乳酸菌及屬於厚壁菌門的雙岐桿菌。 但這些益生菌不耐胃酸、膽汁酸,即使進入腸道亦難定植(colonization)下來。 而一些腸道不消化的成份(non-digestible ingredient),如三個到十個單醣組成的果寡醣(fructooligosaccharide)、甘露寡醣(mannanoligasaccharide)、半乳寡(galactooligosaccharide)、木寡醣(xylooligosaccharide)、異麥芽寡糖(isomaltooligosaccharide)、大豆寡醣(soybean oligosaccharide)等。 可被益生菌,尤其雙岐桿菌所利用,稱為益菌素(prebiotics)(Gibson Roberfroid, 1995)。另一方面,動物體,以人為例,其腸道,有大量的細菌。 最近對124位健康、過重、肥胖的丹麥及西班牙人,大便中細菌的研究(Qin et al, 2010)顯示,共有1,000到1,150菌種,共九門,每人平均存在有160種。 這些腸道的菌數達到百兆(100 trillion, 1014),是人體細胞數(60兆)10倍以上,而且這些細菌的總基因組(genome)大於人基因組約150倍。 這些腸道細菌主為二大類,即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及厚壁菌門(Firmicutes)(Zoetendal et al, 1998),在健康人之間(Ley et al, 2006; Turnbaugh et al, 2009; Eckburg et al, 2005; Ley et al, 2008),尤其嬰兒(Palmer et al, 2007),這些在腸道的菌種是有差異的,這種人體內微生群的差異,可能比人彼此的基因有0.1%的差異,對壽命、健康,甚至行為的影響還要大。 在胃腸道出現的細菌有幽門螺旋桿菌、脆弱擬桿菌、嗜熱鏈球菌、酪蛋白乳酸桿菌、加氏乳酸桿菌、羅伊乳酸桿菌氏、多形擬桿菌、大腸桿菌。 皮膚上有皮屑芽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傑氏棒狀菌、毛芽皰菌、溶血性葡萄球菌,共約1012。泌尿生殖系統有微小尿素原體、黏棒狀菌,口腔、咽喉及呼吸道有草綠色鏈球菌、白色念球菌、涎鏈球菌、乾燥奈瑟菌,其數約為1010。 腸道細菌有助於腸道吸收營養物,而且腸道菌落的改變與腸道的疾病,或肥胖有關(Delzenne et al, 2011; Ley et al, 2006; Ley, 2010; Turnbaugh et al, 2006; 2009), 例如在健康人與結腸炎(Crohn’s)病人,腸道細菌菌落,明顯不同(Qin et al, 2010)。 比利時Cani PD及Delzenne NM 在這方面的研究從2004到2011發表17篇論文(Delzenne et al. 2011)。從700至600萬年前的「沙赫猿人」,440萬年前「雅蒂」,320萬年前的「露西」,到約10萬年前出現的現代人,他們的腸道,自然也有大量的細菌和人這宿主發展出共生互利的共同演化(co-evolution)的關係。 如提供人體水溶性維生素(B1、2、6、12及葉酸)油溶性維他命biotin(vitamin H)及維他命K,必需胺基酸,降低膽固醇,促進鐵、鈣、鎂的吸收,分解纖維素,甚至協助人體防禦外來的病原體,而人體是它們安居之處。 七萬年前,現代人的祖先約只有2,000人,所以不同部落人口極少,到一萬年前,人類進入農業社會,由於農畜的利用,使得人類增加到400至500萬人。 人與家畜的接觸,或動物(鼠)污染食物,而人類也傳染到動物的感染性疾病,城市的興起、人與人接觸大增,耶穌出生時人類約有二億人,至公元1800年有十億,2011年已逾七十億。在微生物中,大部份對人無言,只有極少數的細菌如鼠疫發生的黑死病(在中世紀使歐洲人死亡30%)。 天花、梅毒、霍亂、小兒麻痺、及產婦、兒童、初生兒的感染,則不斷的發生,直到十九及二十世紀,才因有公共衛生的改善,及抗生素與疫苗的應用而降低。 但肥胖相關代謝病,人工合成的化學物,新興的感染,或性解放及共用注射針筒加劇愛滋病。 顯示人腸道的細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