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绪论课件.pptVIP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分子是很多的。 一个典型的细胞含有1万至10万种分子,其中约一半是生物分子。 为什么说本课程是生命科学(含医学)中 最重要课程之一! 下面为附加内容! 卫生部规划教材同步精讲精练: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第八版)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 1956年A.Kornbery首先发现DNA聚合酶; 1957年Hoagland、Zamecnik及Stephenson等分离出tRNA,并对它的功能提出了假设; 1958年Weiss及Hurwitz等发现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 1958年Meselson及Stahl用同位素标记和超速离心分离实验为DNA半保留模型提出了证明; ? 1961年Hall和Spiege-lman阐明了RNA转录合成的机理。 1965年Nirenberg、Ochoa以及Khorana等破译遗传密码,从而认识了蛋白质翻译合成的基本过程。 1968年Okazaki(冈畸)提出DNA不连续复制模型; 1972年Berg将外源DNA与噬菌体DNA体外重组成功。 1973年Moor和Stein设计出氨基酸序列自动测定仪。 1977年Boyer等将人工合成的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成功。 1981年Taniguchi用基因克隆技术制造出人类成纤维细胞干扰素。 1983年Mullis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 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1990年正式启动,原计划需15年左右,但随着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终于在2001年2月基本完成。这无疑是人类生命科学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注意: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互有渗透、互有交叉。虽为接续课程,但学好生物化学也必须具备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 本学科可是Nobel(诺贝尔)奖的得奖“专业户”! 由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每一个进步,哪些是一小步,往往在科学上就有重大意义。 半个多世纪以来,生物化学 与 分子生物学就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20多次。另外还有很多次化学奖。这在所有的科学学科中是绝无仅有的。 生化重点是什么? 据不完全统计,从至1951年至2013年63届诺贝尔奖中,23届生理学与医学奖,化学奖(有7届均是)。 在上述的第二、第三阶段的几乎所有较大的进展即同学们学习中所遇到的大一点的重点(如考试中的大部分论述题)、或者说我们课本的大一点重点往往是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同学们可以查查资料,重点不就“一目了然”吗。 2012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勒夫科维兹(Robert J. Lefkowitz)与布莱恩·K·卡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因在G蛋白偶联受体方面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9年美国科学家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托马斯-施泰茨(Thomas Steitz)、以色列女生物学家Ada E. Yonath(阿达·约纳特)因在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中的贡献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9年美国两位女科学家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Greider)、以及杰克·绍斯塔克(Jack Szostak)三人因发现了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2008年美国科学家马丁?查非(Martin Chalfie)、美国华裔化学家钱永健(Roger Tsien)以及日本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因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7年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在 “基因靶向”技术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和美国科学家伊尔温.罗斯在蛋白质控制系统方面的重大发现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8年美国科学家费里德·慕拉德、路易斯·伊格纳罗和罗伯特·佛契哥特,为表彰他们发现一氧化氮重要的生物学机制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 1997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博伊尔、英国科学家约翰.约克因阐明了ATP在体内形成的生物催化原理与发现钠、钾ATP酶的丹麦科学家延斯.斯科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普鲁西纳因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并在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1995年美国的埃德华·刘易斯和埃里克·威德豪斯、德国的克里斯蒂纳·伏尔加德,为表彰他们在研究基因是如何在子

文档评论(0)

mwk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