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环境化合物的毒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doc

第三章环境化合物的毒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环境化合物的毒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 环境化合物的毒性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毒性作用 一、基本概念 (一)毒物toxicant 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毒物与非毒物没有绝对界限,只是在于中毒剂量的大小。 (二)毒性toxicity 指一种物质能引起机体损害的性质和能力,毒性大小可通过对生物体的损害性质和程度表现出来。可用动物实验或用其他方法检测。如遗传毒性、免疫毒性、生殖毒性、神经毒性、肝脏毒性、肾脏毒性。 (三)中毒 toxication 中毒指机体受到某种化学物质作用引起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的病变 (四)危险性和危害性 risk hazard 危险性即危险度,指某种能引起中毒可能性的物质在具体接触条件下,对机体造成损害可能性的定量估计。较为精确。 危害性内涵与危险性相近,但较模糊,缺乏定量概念。危害性大小取决于生物是否与之接触、该物质进入机体的能力和数量。 (五)剂量(dose) 一般指给予机体的或机体接触的外来化学物的数量,也可指外来化学物吸收进入机体的数量,或外源化学物在关键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浓度或含量。单位:mg/kg体重或mg/m3空气或mg/L水。 1、致死剂量(Lethal dose,LD) 绝对致死剂量LD100:指能造成一群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一群一般是10、50、100或更多。 半数致死剂量LD50(致死中量):能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剂量,也称致死中量。表示LD50的单位mg/kg体重,LD50数值越小,表示外来化合物毒性越强;反之,LD50数值越大,则毒性越低。 LC50——引起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浓度,单位mg/m3、mg/L,表示外源化合物经呼吸道与机体接触后的毒性,指接触化学物2-4h后,在一定观察期限内(一般是14天)死亡50%所需浓度。 TLM:median tolerance limit,半数存活浓度,用于水生生物,一般用TLM48表示,已较少使用,多用LD50。 最小致死量LD01:在一群个体中仅引起个别死亡的最低剂量。 最大耐受量LD0:在一群个体中不引起死亡的最高剂量。 2、半数效应剂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50 引起生物体某种生物效应50%改变的剂量 3、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 即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来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能使某项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也可称为中毒阈剂量,或中毒阈值。 4、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 level, 最大无作用剂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来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根据现今的认识水平,用最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亦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六)效应和反应 效应(effect):效应表示一定剂量外来化合物与机体接触后可引起的生物学变化。此种变化的程度用计量单位来表示,例如若干个、毫克、单位等。效应仅涉及个体。量效应和质效应。 反应(response) 一定剂量的外来化合物与机体接触后,呈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率,或者产生效应的个体数在某一群体中所占的比率,一般以%或比值表示。涉及群体。 (七)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 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都可以用曲线表示,即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反应的百分率或比值为纵座标,以剂量为横座标,绘制散点图,可得出一条曲线。不同外来化合物在不同具体条件下,所引起的效应或反应类型不同,主要是效应或反应与剂量的相关关系不一致,可呈现不同类型的曲线。在一般情况下,剂量效应或剂量反应曲线有下列基本类型: 1、直线型 随着剂量的增加,效应或反应的强度也随着增加,并成正比关系。但在生物机体内,此种直线关系较少出现,仅在某些体外实验中,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存在。 2、抛物线型 剂量与效应或反应呈非线性关系,即随着剂量的增加,效应或反应的强度也增加,但最初增高急速,然后变为缓慢,以致曲线先陡峭,然后平缓,成抛物线型。如将剂量换成对数值,则成直线。剂量与效应或反应关系,换成直线,可便于在低剂量与高剂量,或低反应强度与高反应强度之间进行互相推算。 3、S-状曲线 此种曲线的特点是在低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增加,反应或效应强度增高较为缓慢,然后剂量较高时,反应或效应强度也随之急速增加,但当剂量继续增加时,反应或效应强度增高又趋向缓慢。曲线开始平缓,继之陡嵴,然后又趋平缓,成不甚规则的S-状。曲线的中间部分,即反应率50%左右,斜率最大,剂量略有变动,反应即有较大增减。在剂量与反应关系中较为常见,一部分剂量与效应关系也有出现。S-状曲线分为对称或非对称两种。非对称S-状曲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