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超敏反应课稿.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超敏反应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Ⅰ超敏反应 第三节 Ⅱ超敏反应 第四节 Ⅲ超敏反应 第五节 Ⅳ超敏反应 二、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疾病 1.全身性Ⅲ型超敏反应疾病 血清病:大量注射抗毒素马血清后1~2周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和蛋白尿等症状。使用大剂量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也能出现类似症状。 * 免疫学------第八章 超敏反应 * 第一节 概述 在免疫系统发挥效应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伴随有一定程度地炎症性损伤,免疫应答所引起地炎症性损伤统称为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都是描述免疫病理损伤地概念,而且经常混用,但它们地内涵和外延不尽相同。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是超敏反应地特殊表现形式。 1963午,Coombs和Gell根据超敏反应发生的速度、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四型: Ⅰ型(速发型) Ⅱ型(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 Ⅳ型(迟发型) Ⅰ、Ⅱ、Ⅲ型由抗体介导, 可经血清转移;Ⅳ型由T细胞介导, 可经细胞转移。 超敏反应与免疫应答在本质上都是机体对某些抗原物质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但超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组织损伤和(或)生理机能紊乱。 第二节 I型超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主要由特异IgE抗体介导产生,在局部或全身发生,在四型超敏反应中发生速度最快,故又称为速发型超敏反应。 一、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①变应原种类多; ②由血清中的IgE抗体介导,发生快,消退亦快; ③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 常引起生理功 能紊乱,几乎不发生严重的细胞损伤; ④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二、诱导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 1.吸入型过敏原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预防比较困难。如花粉、屋尘、动物皮屑、羽毛、真菌及昆虫等。 2.食入型过敏原 一些海产品及动物蛋白。 3.药物型过敏原 最常见的是青霉素,此外,磺胺、普鲁卡因、有机碘化合物等药物也可引起。 4.接触型过敏原 如金属、植物毒素等。 5.异种动物免疫血清 临床上应用的抗毒素都是马源性抗血清,可导致人体产生超敏反应。 三、变应素及Fc受体 1.变应素: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特异性IgE类抗体称为变应素(allergins)。 IgE可通过其Fc段在没有和抗原结合之前,就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2.IgE Fc受体(Fc?R) Fc?R有两类:第一类为高亲和力受体,即Fc?RI;第二类为低亲和力受体,即Fc?RII。 四、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致敏阶段、激发阶段和效应阶段。 1.致敏阶段 过敏原第一次进入机体,诱发机体产生IgE类抗体并结合到靶细胞上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的过程。 2.激发阶段 相同过敏原再次或反复进入机体,通过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抗体特异性结合,使之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过程。 3.效应阶段 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或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 五、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 预先储存的 介质: 1.组胺 2.激肽原酶 细胞受刺激后新合成的介质: 3.前列腺素D2(Prostaglandin, PGD2) 4.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PAF) 5.白三烯(Leukotrinens, LTs) 六、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 1.过敏性休克: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 2.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 3.消化道过敏反应 :引起胃肠炎等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泄等。 4.皮肤过敏反应:如特应性皮炎、湿疹、血管性水肿等。 七、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1.预防 查明变应原;避免接触。 2.特异性脱敏疗法 小剂量、长时间间隔、反复多次皮下注射相应变应原,使机体产生相应的IgG。 3.药物治疗 抑制生物活性物质释放、拮抗生物活性介质、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 4.免疫新疗法 药 物 治 疗 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的药物 (1)色苷酸二钠 --- 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脱颗粒 (2)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前列腺 素E和氨茶碱 --- 提高细胞内cA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