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荧光光谱答题.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3.6 原子荧光光谱法 TEXT 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AFS) 概述 基本原理 仪器结构 应用情况 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是1964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通过测量待测元素的原子在特定频率辐射能激发下所。生的荧光发射强度,来测定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优点: 具有检出限低、灵敏度高、 谱线简单、干扰小、线性范围宽、易实现多元素同时测定等优点。 广泛应用于:地质、冶金、生物、农业、环境、食品、药品、轻工…… 概论 发展历史 1859年开始原子荧光理论的研究 1902年首次观察到钠的原子荧光 1962年提出将原子荧光用于化学分析 1964年得出原子荧光的基本方程式 1964年对Zn、Cd、Hg进行了原子荧光法的分析 1974年首次将氢化物进样技术和无色散原子荧光光谱技术相结合,开创了氢化物发生—无色散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HG-AFS) 方法原理 气态自由原子吸收特征光源的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然后又跃迁返回基态或较低能级,同时发射出与原激发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荧光即为原子荧光 原子荧光的产生 原子荧光的类型 常见共振荧光,非共振荧光与敏化荧光三种类型 (1)共振荧光 荧光线的波长与激发线的波长相同。 (2)非共振荧光 荧光线的波长与激发线的波长不同。 ① 直跃线荧光 当处于基态的电子受激跃迁至高能态,处于高能态的激发态电子在跃迁到低能态(但不是基态)所发射出的荧光被称为直跃线荧光 ② 阶跃线荧光 当电子从基态跃迁至高能态后, 由于受激碰撞损失部分能量而降至较低的能态。从较低能态回到基态时所发出的荧光称为阶跃线荧光 (3)敏化荧光 受光激发的原子与另一种原子碰撞时,把激发能传递给另一个原子使其激发,后者再以辐射形式去激发而发射荧光即为敏化荧光。 原子荧光猝灭程度的衡量 荧光量子效率 单位时间时内发射的荧光光子数 单位时间内吸收激发光的光子数 一般小于1。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从高能级返回到低能级时除发射荧光外,也有可能在原子化器中与其他分子、原子或电子发生非弹性碰撞,而丧失能量,荧光减弱或完全不产生的现象。 原子荧光的猝灭 与自由原子碰撞 猝灭的类型 与分子碰撞 与电子碰撞 与自由原子碰撞 与分子碰撞后 化学猝灭反应 激发原子 中性原子 分子 当光源强度稳定、辐射光平行、自吸可忽略,发射荧光的强度 正比于基态原子对特定频率吸收光的吸收强度 在理想情况下由 朗伯-比耳定律得 荧光量子效率 原子化火焰单位面积接收到的光强度 受光照射在检验器中观察到的有效面积 峰值吸收吸收 吸收光程 单位体积内的基态原子数 所以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有 荧光量子效率越大强度越强 原子化效率越高强度越强 采用高强度灯有利于增大强度 荧光的猝灭对荧光强度有影响 荧光的猝灭与火焰成分和机体有关 延长吸收光程可提高灵敏度 待测元素的浓度较低时才成立上等式 固体微粒的光散射,自吸收现象和其他干扰也有影响 *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