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节植物体养分的吸收
選修生物上冊第三章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第一節水和無機鹽的吸收與運輸
植物維管束負責體內水分、無機鹽及養分的運輸
維管束包含有
木質部:負責將水及無機鹽由根運輸至莖及葉
韌皮部:可將葉部行光合作用所產生的養分運輸到根或莖的需求部位
(水和無機鹽的吸收
吸收水分及無機鹽的構造:
1.根毛和根
2.菌根
3.根瘤
I、根和根毛
根:通常為地下部分,不具節與節間,不具芽
根的功能:
固著及支持
吸收水分及無機鹽類
貯存養分
呼吸
繁殖
協助運輸
※※根系:
軸根系:具明顯主軸根
鬚根系:不具明顯主根,大小一致
根的起源:
種子的胚根
初生根:由胚根而來
次生根:由初生根而來
不定根:不是由根的組織產生的根
特化的根:具特殊的功能
儲存根:如甘藷、甜菜
氣生根:如榕樹、蘭花的氣生根以吸收空氣中的水分
支持根:玉米、甘蔗
寄生根:桑寄生的根用以吸收寄主養分
呼吸根:落羽松及水筆仔的根用以呼吸
板根:用以固著以防止土壤流失
根的外觀(縱切):
1.根冠
位置:位於根的最前端
細胞:由排列疏鬆的細胞組成
功能:保護生長點(分生組織);與向地性有關
2.生長點(分生組織):細胞分裂部
位置:位於根冠內
細胞:細胞小、壁薄、核的比例大、細胞質濃
功能:不斷進行細胞分裂
3.延長部:細胞不分裂只延長
4.根毛部(成熟部):細胞具有分化
具有根毛(表皮細胞的延伸,具細胞核,增加吸收表面積)
具皮層及中柱的分化
維管束組織分化
支根(由周鞘細胞向外延伸而成)
為植物體主要的吸收部位
玉米根所有表面皆可吸收鐵離子
玉米根吸收鉀離子在延長部
㊣根的內部構造:
雙子葉植物年輕根
1.表皮:
通常為單層,緊密扁平的細胞
少部分為多層細胞如蘭花的氣生根
有特化的根毛
具有保護和吸收的功能
2.皮層:
可分為外皮層、皮層本體、內皮層
外皮層的細胞多層具有木栓化可篩選物質
皮層本體由薄壁細胞組成排列疏鬆,具有細胞間隙;有儲存養分的功能
內皮層的細胞排列緊密,細胞壁有增厚現象(木栓化)
可分化卡氏帶時期、不均勻加厚時期、均勻加厚時期
少部分的內皮細胞,細胞未增厚稱為通過細胞
功能:管制水分及礦物質進入中柱;防止水分由木質部向外流失
3.中柱:包括周鞘和維管束
4.周鞘:中柱的最外層;由薄壁細胞組成;具分裂能力能向外長出支根
5.維管束:
木質部呈星狀排列;
韌皮部位於木質部之間;
木質部與韌皮部之間具有原始形成層;
中間沒有髓部
雙子葉的老根:具有次級生長使
1.表皮層被木栓層取代
2.維管束成環狀排列,外為韌皮部,內為木質部,中間沒有髓部
單子葉植物根:
表皮
皮層
中柱:木質部與韌皮部交互排列成環狀,兩者間沒有形成層;中間具有髓部
㊣水和無機鹽進入根的路徑
1.細胞與細胞間隙和細胞壁:原生質體外運輸(apoplastic)
因為無角質層在表皮層;果膠和纖維素細胞壁的親水性
水分移動速率較快;沒有進入細胞質內
由細胞間隙直達內皮
也可進入細胞膜進入細胞內
2.細胞質(原生質):共質體運輸(symplastic)(原生質體內運輸)
水分及無機鹽透過根毛細胞膜上運輸蛋白進入細胞內
經由細胞間原生質絲到達內皮再進入中柱
移動速率較慢
內皮細胞運送無機鹽的方式有被動運輸及主動運輸方式
依當時細胞中離子濃度的多少與生理活動的特殊需求而異
功能:
(選擇性吸收
(控制吸收的無機鹽種類和數量
(管控水和無機鹽進出中柱
構造:內皮細胞具有木栓質的卡氏帶
(I)內皮層的發育分為前內皮層、第1、Ⅱ、Ⅲ階段或者稱初生、次生和三生階段。凱氏帶是第1階段內皮層的特徵。
(2)內皮層凱氏帶及次生加厚的組成物質主要是木質素、木栓質以及少量的脂類物質。
(3)內皮層的生理機能主要是調節水分及溶植物生理學通訊質在根中的運輸。
*水以滲透作用及促進性擴散進入植物體內
*無機鹽以主動運輸(大部分硝酸鹽、磷酸鹽)、離子交換和促進性擴散作用進入植物體內
離子交換吸附:
1.根部細胞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與水化合形成碳酸,碳酸再解離為氫離子及重碳酸鹽
3.氫離子和土壤中的陽離子交換,而重碳酸鹽與陰離子交換
4.此種交換不需消耗能量,吸收速度快
II、菌根:植物根與真菌菌絲共生
植物提供醣類等有機養分給真菌使用
菌絲提供:
1.增加吸收表面積
2.分泌生長因子,促進根分支及生長
3.分泌酸性物質促進氮磷鉀等離子的吸收效率
4.分泌抗生素:保護宿主
種類:
內生菌根:草本植物較多;菌絲侵入細胞內,形成分枝狀或小囊狀菌絲;(70~90%)
外生菌根:木本植物較多(3%);菌絲包圍在細胞外或細胞與細胞之間;有菌鞘(菌顫)形成
內外生菌根:森林土壤中
圖:1.泡囊 2.叢枝 3.胞間菌絲 4.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