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概论重点整理(含法令及时事)大本93-Woby窝比幼教服务网
教育概論重點整理(含法令及時事) 大本93.3、4、5
教育的基本認識
一、教育的重要性:對個人、對社會、對國家、對世界
(一)對個人:可以發展個人潛能、增進生活知能、促進自我實現
(二)對社會:指導社會變遷、傳遞社會文化、更新文化
(三)對國家:促進國家建設、延續民族生命
(四)對世界:對世界和平貢獻及增進全人類的幸福
張載「西銘」「為天地立心…」一段即為對教育重要性的最好說明
二、中西方對教育的解釋
中國方面:中國最早出現教育二字:孟子盡心篇
是由外而內灌輸知識道德的,說文解字:教,上施下效。育,養子使作善
西洋方面:由拉丁文educare演變;e是出的意思,ducare是引的意思
是由內而外引出知識道德的,類似啟發。
同異之處:教育目的-中西方:重在使人為善,注重德育;
教育方法-中:強迫注入,西:啟發誘導
三、教育的意義:在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方面的意義
生物學:教育是幫助個人適應其生活環境:消極的順應環境,積極的改造
環境。
復演說:人從胚胎到成人,是人類進化的程序,把人類的演進過程再演化一次。美國霍爾用此說明人類身心發展的程度。史賓賽則引用「進化論」的觀點。
心理學:教育是訓練人類的心能或教育是心能的形成二派,現代的說法則
認為教育是改變人類的行為。
形式訓練說:人初生時,即具備知覺、記憶、判斷、推理、注意等心能,教育即
訓練這些能力,此說以英國洛克的「官能心理學」為代表。
洛克主張:經驗主義,先培養先天官能,可以大量吸收後天經驗累積成知識
形成說:教育的作用在於事實和實在經驗的獲得,心能是外面建造的。此說以
德國赫爾巴特為代表。
赫爾巴特:主張心靈活動係發源於外,是觀念的集團活動,教育在選擇適當教材
,增進兒童知識,使能判斷善惡。
行為養成說:教育的作用,在改變一個人的行為。
行為派學者認為:人類的行為,是對於環境中一切刺激所起的反應,教育的功能
在造成新的刺激與反應的連結,使行為受到改變。
社會學:個人生長或發展,在社會環境中進行的,以延續社會的生命為目的。教育是謀社會的適應,是傳遞社會文化的歷程。
美國史摩爾:教育之目的,以社會學觀之,係增進個人對其所生存之社會適應
能力。
人類要圓滿適應生活環境,除了靠本身的能力,還要利用前人的生活經驗,而
生活經驗的傳遞,有賴教育。
哲學:自然、理性、實驗、文化等各主義的闡述如下:
自然主義:教育是開發人類潛伏能力的過程,教育即將此能力開展出來。本主
義以法國盧梭為代表
理性主義:教育是啟發理性的歷程。教育的任務就是啟發人心所具之理性。
實驗主義:以美國杜威的學說為代表。
杜威的學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促使經驗重組與改造、教育無目的
文化學派:教育的任務,是個人人格在社會文化中獲得它的發展和完成。本學
派以德國思普朗格為代表
思氏學說:教育是為培養個人人格的一種文化活動,最後目的卻在覺醒個人,
使人具有追求理想價值的一個意志。
廿世紀後,知識已被視為人類最主要的資源,而人力資源的提供,是衡量國家
經濟、軍事、政治力量的標準。當代教育經濟學家倡導,教育是一種投資,因
此我們可以說:教育是一種消費,也是一種投資。
教育的目的
宗旨:模糊不易實行 目的:有點模糊 目標:明確易實行
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預設的目標或理想,它指引教育發展的方向
杜威:教育無目的說:教育是一種歷程,是繼續不斷的,所以教育本身並無目
的,過程就是教育的目的,除過程本身外,沒有別的目的。意即還原教
育本質,不將教育視為工具或手段
他認為教育的工作,在適應兒童當前的能力和興趣,使其能在控制的環境中順
利的成長
西方教育目的演變:文藝復興前→文藝復興後
文藝復興前:階段敘述:希臘→羅馬→中古世紀(宗教)→宗教改革
希臘三哲比較:希臘教育以審美為主,培養文雅的自由人
哲人姓名 提倡學說 著作 教學方式 學說學派 蘇格拉底 知識即道德
知識是一種發現,而不
是發明 詰問法
產婆式教學法 主知學派
(精英教育) 柏拉圖 知識來自心靈啟迪,而
非感覺印象,感官不真實
依能力不同的教育方式
理性:治國,哲學家
情感:軍人
慾望:農工商人 理想國
洞穴的寓
言 依不同天賦及資質接受教育
男女教育機會均等
重科學、幾何學 理型主義 亞里斯多德 重視感官世界
勞心治人,勞力受治
透過實踐智慧,可出現適宜的舉止
影響中古世紀最深遠
西方教育價值高下 工具說 演繹法
重視文雅學科,
忽視職業實用科 道德實踐派
實在主義
羅馬時期:教育目的在培養雄辯家,能言善辯、了解政治知識法律的人
坤體良:辯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