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程标准 教材的地位 教学目标 重难点问题 学情分析 和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 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我对课标的理解 课标要求我们首先要知道我国从建国到现在教育发展方面的相关史实,这其中就包括各个时期教育方针的制定、教育发展的表现、新时期教育的政策调整、对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的领导人等等,并通过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来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即教育与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间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最终由此含义来分析我国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的措施,并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化教育水平来服务国家,以使国运兴盛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具体措施,取得的成果及经验教训;新时期我国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能力目标:探究新旧教育的过渡,及教育发展的初步成就;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理解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并总结挑战措施,献计献策,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德育目标:通过建国后新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体会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的艰难路程;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认识到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使学生体会到现在能接受良好教育的不容易,激发其积极向上的动力及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来了解教育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新时期教育所迎接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教育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和教学方法 1、学生状况:本校学生可分为两类:一类学生基础较好,分析理解能力较强,上课比较认真,喜欢讨论问题,这类学生主要集中在快班;一类学生基础较差,不爱学习,讨厌上课,喜欢讨论问题但常与课程无关,这类学生主要集中在平行班。所以在备课时应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班级设计不同教案。 本稿所设计的教案主要针对于快班学生。 2、教学过程与方法: 过程: 设置问题导入新课——创设情景联系教学内容——阅读材料分析问题——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提出开放性问题 教学方法: 以师生互动为主,利用学习迁移理论,创设情境,分组讨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要包括以下方式 : ①创设情境 ②学习迁移 ③资料回放和分析图表 ④分组讨论 ⑤比较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借助本单元第一课两位著名科学家——邓稼先和钱学森取得骄人成就的原因,引出本课的学习 2、课程讲授 首先出示《广大附中校名变更表》,广大附中1950年建校,恰好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而广大附中校名的变化,刚刚好印证了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 六迁校址,九易校名 根据校名的特色,可以将学校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军区学校时期(1950~1956)、正式中学时期(1956~1981)、大学附中时期(1981至今),这三个时期和新中国教育的三个时期(开创期、挫折期、新时期)基本一致,所以可借由附中发展的三个时期讲述新中国教育发展的三个时期。 一、新中国教育发展时期 开创时期(49—56) 挫折时期(56—76) 新时期的教育(76-今) 1、开创时期(49—56) 附中一直是军区学校,主要是针对军区干部子弟而设的学校。建国初期像附中这样的学校还有很多。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总结这个时期教育的特点: 人民政府接管——改革——收回。初步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使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教育向工农兵开门,大力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 制定方针——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将德育摆在首位。(联系我们学校,重视德育教育工作) 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和半工半读制 材料分析:结合[学思之窗]和“新中国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引导学生思考学思之窗提出的问题。 2、挫折时期(58-76) 附中从这个时期开始变为中学,引导学生回忆父母祖辈所讲,这个时期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上山下乡和红卫兵造反。然后据此提出问题: 原因是什么?——大跃进,文革时期,左倾思想严重影响。 造成了什么后果? (出示材料一,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结论) 材料一: 全国第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的文盲人数 3、新时期的教育(76-今) 利用学习迁移理论,联系政治史和经济史文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0045112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