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矾住到孩子心里去
张矾:住到孩子心里去
?图片作者:张矾
?图片说明:张矾(后排右一)带着季小莉一家三口,探望慧慧(前排右二),家里还有奶奶、姐姐乐乐和弟弟远远。
?图片作者:杜驰
?图片说明:张矾正在给若若试穿新衣服。
?图片作者:杜驰
?图片说明:夜幕下,张矾仍在忙不迭地给孩子们整理募集而来的衣物。
她清楚地记得,达子喜欢吃毛豆炒肉,德子喜欢吃牛肉;每接纳一个新孩子,她都会拉到胸前抱一抱,比一比身高,估量孩子衣服的尺寸;
偶尔,亲生女儿文文连叫几声“妈妈”,都没有回音,可一旦改叫“张妈妈”,她瞬间来了精神,笑着答应……
她叫张矾,300多个贫困家庭儿童口中的“张妈妈”、“张阿姨”,江苏省泗阳县春晖民间助学协会会长。
10月17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张矾“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称号。在获奖感言《背起一个孩子,背起一份希望》中,她说:每个周末、寒暑假,自己都会带不同的孩子回家生活,用心陪护,目的是要让不健全家庭的孩子融入健康家庭之中,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爱孩子,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是尽量住到孩子心里去。”张矾在采访中不断重复,“我常常叮嘱孩子们,要给资助人爸爸妈妈、叔叔阿姨打打电话、发发短信、画个贺卡,说出自己的感激,增进感情,用真心换真情。这样教出来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懂得如何做人处事!”
透过橱窗往店里看,一群大人正在整理童装。她们偶尔抬起头来,向外张望。只消一眼,张矾便显出与众不同来。那洋溢着真诚和幸福的笑容,犹如阳光温暖一室,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去亲近。或许,这正是孩子们都喜欢张矾的原因。
长发披肩的张矾,个头不高,身材微胖,普通话里夹杂着当地口音。她一边手脚麻利地分拣衣物,一边招呼记者:“你等我一下,我把孩子们的衣服弄完。”
一个普通的周六,我来到江苏省泗阳县采访。一家墙纸店内,靠近橱窗的东边角落码放了两摞衣服,还有一摞文具用品已经堆到了店铺大门。橱窗下方摆有一块牌子——“泗阳春晖民间爱心助学群捐赠点”。
“燕子,你过来,试试看这双鞋怎么样?”张矾一边整理铺在地上的童装、童鞋,一边分配。一个身穿蓝色外套的小姑娘,从收银台的电脑旁飞奔到“妈妈”身边,扶着张矾的肩膀换鞋。
那是一双粉色的蝴蝶结皮鞋,试穿成功,燕子高兴地走了两步。张矾说:“穿着正好,那就穿着吧。”有了新鞋,燕子蹦蹦跳跳的。
儿时艰难:被迫辍学
“梦里,下课了,我还没抄完黑板上布置的作业,黑板就被擦干净了,心里那个着急啊……”
不一会儿,散落在地的衣服顺利“找到归宿”,张矾这才落座,聊起自己的童年。
1980年,张矾出生在泗阳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中共有7孩子,她排行老三。当时的苏北农村,“重男轻女”是风气,张家生到第7个是儿子,才断了继续生产的念头。一家9口人,挤在三间破茅草屋里,仅有两张床铺。
“就是那种最简单的木架子床。晚上睡觉,能清晰地感觉到床脚在摇晃。”张矾从不讳言过去的心酸,“半夜里,我们姐妹都不敢乱动,生怕重心不稳,不是把床给压塌了,就是从床上滚下来。”
张家老大,只读了小学一年级,便回家帮父母种地。为早日入学,张矾的出生年份被改成1978年,和二姐一起读书。只是,二姐还能读到小学五年级,张矾为了照顾弟弟妹妹,只读到三年级,就被父母叫回家。用张家人的话说,“我家小三子是唯一被硬生生地摘下来的一个”。
“读书那几年,我不敢正面直视老师,生怕老师看见我,催交学杂费。”张矾无奈地笑着,“到现在,我还经常做梦。梦里,下课了,我还没抄完黑板上布置的作业,黑板就被擦干净了,心里那个着急啊……”
1990年,有个叫陶国元的干部从南京来到泗阳挂职。经人介绍,张矾父亲成了陶国元的司机。有一次,陶国元下乡办公事时路过张家所在的村子,便主动提议上家里看看。屋里是摇摇欲坠的木床、破得露出黑色棉芯的薄被、灶台上仅有一袋盐……陶国元大受触动,第二天,他便自掏腰包,买来两张新床和几床新棉被。
“新被子真的好暖和啊!”张矾感叹,“孩子们现在受的苦,我当时都经历过,所以特别理解他们。为了不让这种境况继续下去,必须帮助他们。”
1991年,辍学的张矾开始打工,每天骑车35公里左右,把瓦房生产的小吃甜棒运到集市卖。小小的张矾还没有爸爸弄来的自行车高,连座垫都够不到,骑上去完全就是个“歪把子”。大人们和她开玩笑,试图用大手多丈量一点甜棒,张矾从不“上当”,举起小手:“我来量,我来量,你们量的甜棒太长了。”张矾用卖甜棒攒下的钱,给自己买了一条8块钱的新裤子,那是唯一一条没有被大姐、二姐穿过的裤子。
1994年,陶国元当外公了,委托张矾父亲在农村找个保姆,张矾自告奋勇“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