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在伊克拉的生态报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企业在伊克拉的生态报告

中国企业在伊拉克的生态报告 2003年04月04日 13:53 《环球财经》 “国字号”的惊险商旅   20多年来,在远赴伊拉克淘金的企业中,有大批来自中国的“国字号大军”。但曾经丰厚的商业利润已难消它们的心头之痛了——尽管它们正在为重返那里而“重塑金身”。   公元前53年以前,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孕育滋长,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当时的人们建立了城市、发明了文字,还第一次将法典撰刻于石碑之上。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它的每一寸沙下都可能埋藏着文明的基因。但现在,世人更为眼热的是,伊拉克“每一寸”沙下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   伊拉克世界第二的石油储量,以及世界第四的生产能力,为全世界的商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可观的利润,当然,也为伊拉克带来了纷繁的争端与战事,为投资该国的商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尽管如此,伊拉克这个中东国家依旧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这其中也包括了中国的“国字号大军”以及“民间力量”。   从“劳务承包”突破   如今的伊拉克,悠久的文明似乎已成了人们记忆中的符号,“多事之地”成了她的代名词。   不可否认的是,在“两伊战争”之前的伊拉克,人们的生活还是比较富裕的。那时的伊拉克是中东地区最为开放的国家,到处是歌舞升平的气象,满大街公开营业的酒吧,加上人们时尚的打扮,不菲的收入(一名工程师的月收入可达1200美金)都证明着曾经的辉煌。当然,对于各地的商人来说,最具诱惑力的,还是那里的商业机会。因为当时,尽管靠卖石油赚了不少钱,但伊拉克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那里的工程承包环境非常好,价格上很有优势,利润率起码都在15%以上。   “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土集团)是国内最早‘试水’伊拉克的公司之一。我们于1979年进入该市场,直到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前夕,才被迫撤离。这期间,我们一共作了40个项目,其中承包项目5个,劳务承包项目35个,合同金额大致在1.5亿美元,我们从中获得了1个多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在这些闯荡伊拉克的中国公司中我们的效益可能是最好的。”对于土木集团闯荡伊拉克市场这10年来的经历,其驻伊代表柳木可谓感触颇多。   柳木先生从1988年开始就数次常驻伊拉克,今年1月20日才回国的。当时,他是为了参加国内的一个会议,没曾想,伊拉克形势的急剧变化使得他一时回不去了。   “伊拉克经济是在70年代将石油收归国有后迅速发展起来的。通过石油输出,伊拉克掌握了大量的资金,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柳木的介绍,当时的伊拉克与中东地区的其他国家一样,基础设施薄弱,加上当地沙漠化严重,气候恶劣,因此基础设施损坏得快,更新得也快,当地工程项目不仅发包量大,涉及的金额也大。萨达姆水坝、伊拉克国际机场、约旦至巴格达的高速公路,这些十数亿美元的工程都成为法国、德国等众多西方公司竞相争夺的目标。而中土集团则主要负责为其中的一些项目提供劳务。   当然,对于没有经验的中国企业来说,即便是劳务承包这样简单的对外业务初做起来也是不明就里。“当时我们是第一次走出国门,对国际承包工程根本没有太深的概念,对国际条款还不太清楚。”面对伊拉克这片尚不熟悉的“水域”,中土集团与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港集团)等其他进入伊拉克的“国字号”企业一样,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门槛较低的劳务输出作为市场突破,开始了在伊摸着石头过河的惊险商旅。   如前文所述,当时伊拉克人生活富裕,极少涉足劳务项目,因此多数工程和项目的承建都是雇佣外籍劳工。20世纪60年代时,中东的劳务市场还是以西方公司为主,他们大量雇佣印、巴劳工;但是到了70年代,日本和韩国公司逐渐占据上风,成为中东劳务市场的主导。相比它们,后进入这个市场的中国企业,价格则是“挤”入该市场的一大优势,按照中港集团海外一处经理张浩的说法:“那时候别人报300美元,我们报200美元,一下子就打进了中东地区的劳务市场”。   当时还有一个想不到的机会,就是萨达姆的上台及“两伊战争”的爆发,这也为“国字号”企业进军伊拉克劳务市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   “由于两伊战争的爆发,当时很多外籍劳务人员纷纷撤离伊拉克,我们是抓住了这个机会进入伊拉克劳务市场的。”柳木回忆到:“当时我们承接的一个电站项目就靠近两伊边界。荷枪实弹的士兵,此起彼伏的轰炸,震耳欲聋的炮火,危险是可想而知的。那时我们几乎参与建设了伊拉克所有的大型项目。”在成功地以劳务打入伊拉克市场后,中国企业开始逐步走向工程承包。1982年中土集团也开始涉足工程承包业务。   据中国外经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从1979年我国和伊拉克开展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以来,到海湾战争前的1990年7月,我企业共签订承包劳务合同702项,合同总金额20.67亿美元,其中承包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