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要求、工作资源对企业员工“过劳”的影响.docVIP

工作要求、工作资源对企业员工“过劳”的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工作要求、工作资源对企业员工“过劳”的影响.doc

工作要求、工作资源对企业员工“过劳”的影响   摘要: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企业员工“过劳”形成的驱动机制理论模型,分析了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工作沉迷在工作要求、工作资源与“过劳”程度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且显著;工作要求对“过劳”程度的促进作用显著,工作资源对其的减缓作用显著;目前企业“过劳”人员多属“强制自发性”类型;虽然高工作投入,但没有工作乐趣。而企业的用工环境、工作资源和同事支持可以有效缓解该类型人员的“过劳”程度。最后,从企业层面、组织层面及政府层面提出了一些建议性意见。   关键词:“过劳”;驱动机制;工作沉迷;强制自发性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6.19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6-0083-05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enterprise employees overwork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ables. Results show that, working engagement has a significantly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work demand, supply of resources and overwork. Both the work demand and supply of resources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degree of overwork. Also,it finds that the current enterprise workers are more than the type of mandatory spontaneous. Although high work input, but no work fun. The enterprise employment environment, work resources and colleagues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degree of overwork of this kind of people.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enterprise level, the organization level and the government level.   Key words:overwork; driving mechanism; working engagement; mandatory spontaneous   引言   在我国,“过劳”已成为部分员工的工作常态。杨河清等按照日本过劳死预防协会的评判标准,对北京地区419名员工进行预警分析,结果发现616%的人员已经进入“红灯”预报期,具备“过劳死”特征,263%已成为“过劳死”的预备军[1]。王丹借鉴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劳动者的疲劳积蓄度自己诊断调查表》对北京地区825名知识工作者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群体中七成员工处于“过劳”状态,近四成人已迈入危险区处于中、重度“过劳”状态[2]。孟续铎和王欣运用相同的量表对我国31个一级行政区域的1176名企业用工人员“过劳”状况的抽样调查中发现,重度“过劳”者已超过三分之一[3]。可以看出,“过劳”已成为我国企业部分员工工作的常态。日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颇多,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根据国内学者对“过劳”领域的国外文献研究结果可知,在WOS中检索英文期刊文献共计394篇(截止2014年12月1日),在CINII中检索日文期刊文献共计2107篇(截止2014年8月1日),而在CNKI中检索中文文献只有337篇(截止2014年8月1日)[4]。在国外的研究中对于“过劳”形成机理的研究多是从医学视角展开,通过临床实验查找诱因的方式进行的,从心理学、管理学视角出发构建理论模型的文献甚少。而国内该领域的研究人员虽多是从管理学、社会学等视角切入的,与国外正好呈逆向而行的发展路径,但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本文仅从微观角度,以工作沉迷作为研究视角,提出“过劳”形成的驱动机制模型。因此,从“过劳”形成的驱动机制出发,对形成该现象和产生这样结果的内在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更为深刻地了解诱因,也可以为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