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的民族特征与时代要求(下)综述.doc

“中国精神”的民族特征与时代要求(下)综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精神”的民族特征与时代要求(下) 邹广文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二、中国精神的民族特征 (三)中性智慧,中道品质 那么再一看,我们看一下孔子心目当中的审美理想。孔子是一个美学家,孔子的审美理想告诉我们,我用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什么意思?文学艺术作品可不可以表现快乐?当然可以。所有的文学艺术都是抒情的,但是表现快乐而不过分,“淫”在这里面是过分的意思。那么,同样文学艺术作品可不可以表现哀愁?孔子说同样可以,但是也要有一个尺度,这个尺度是啥?不伤感。表现快乐而不过分,表现哀愁而不伤感,不要肝肠寸断、悲痛欲绝。所以你发现要把握一个很好的尺度,在哀和乐之间,在喜和悲之间也同样要找到一个很好的张力。感情的表达、抒发也要适度、含蓄,所以,孔子所讲的这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样一种审美原则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整个的文学艺术,是中国美学精神的一种表达。 这种美学精神,有的学者把它概括为“中和之美”,其实还是和“贵和持中”的心态有最直接的关系,甚至有的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的文化是月亮文化。 清华大学中文系著名的朱自清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的表达,中国文化是月亮文化,西方文化是太阳文化。这个月亮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呢?首先是含蓄、阴柔、适度,阴柔之美是中国美学的一个常态的审美精神,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优美,不是说中国的审美精神没有崇高,没有阳刚之美,不是这样的,而是说,它主导着大家比较顺守的一种习惯接受的一种审美情调,是阴柔之美。 所以我们考察一下中国的一些文学艺术会发现,以月亮为题材的文学艺术特别多,“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有人讲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以月亮作为题材的(作品)汗牛充栋。不光诗词,中国的音乐也是这样,《二泉印月》、《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平湖秋月》等,发现以月亮作为审美对象的作品非常多。 朱自清先生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但相对而言,中国的文学艺术当中歌颂太阳,以太阳作为审美对象的比例有没有?有,但比例和月亮相比,二者之间反差很大。当然这从一定意义上,如西方人崇尚的是阿波罗精神,阿波罗就是太阳神,相对而言,西方以太阳作为审美对象的作品比中国的比例要高。那么,我们做这种比较,绝不是说谁优谁劣,而是要看到在这个过程当中所表达的民族性格上的这样一个差异性以及特色性。所以,孔子给我们划定这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这样一种理想,对中国文化的整个影响是深远的,它也是一种中和之美,也是中性智慧所表达的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 我们从中和之美的这样一个角度,分析了孔子的审美理想,这种审美理想我觉得比较好地概括了中华民族在审美情怀上的追求。孔子也是一个美学大师,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做出无可替代的划时代的作用。孔子善书“六经”,《诗》《书》《礼》《乐》《春秋》,《诗经》是孔子整理的,《乐经》也是孔子整理的,很可惜后来失传了。所以我们现在留下来只有“五经”。 孔子曾经在《论语》当中记录,孔子曾经带着他的弟子到了齐国,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淄,到了齐国的国城,孔子听到了当时一种宫廷雅韵,叫做韶乐,当时,孔子弟子记录孔子在听韶乐时候那样的心态,说“三月不知肉味”,听得如痴如醉。这种韶乐实际上就是一种含蓄十度的比较优雅的音乐。所以孔子强调的中和之美所体现的精神,可以说是欢乐祥和这样一种审美的追求。为什么讲孔子追求的中和之美对后来中华民族的审美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西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在谈得《美学史讲演录》里讲:中国古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案例,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讲,什么叫悲剧?关于对悲剧的理解,东西方的文化实际上是有差异性的。按照西方的悲剧观,悲剧是什么?悲剧是“一悲到底”,按照黑格尔的解释:两种都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力量,在现实的生活中发生了正面的冲突,冲突的双方要么共同毁灭,要么一方战胜另外一方,当然最后肯定是悲剧的结局。 黑格尔在《美学史讲演录》里特别比较经典地分析了古希腊著名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比如说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等等这些一些悲剧作品,如果按照西方的悲剧观看中国的文学艺术,的确,少有黑格尔所讲得这样一种悲剧作品,为什么?因为我们发现,中国的悲剧不是没有这种作品,而是中国的悲剧在它的结尾处理上和西方走得是不同的结局,也就是中国没有“一悲到底”的悲剧作品。也就是说,最后的结局都是要给人一种完满的期待,给所有的艺术欣赏者一种相对满意的结果,通常把这种情况叫做“大团圆”,也叫“苦尽甘来”。 所以我们很多的悲剧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香莲》、《窦娥冤》等等,发现这样的一些中国古代的悲剧作品,结尾都是大团圆。比较典型的是《梁祝》,生来不是成双对,但最后的结尾是化蝶,化成蝴蝶比翼双飞,其实这样一种的结尾是令人追忆遐想的结局。总而言之,中国的审美精神还是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