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文学艺的术审美生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文学艺的术审美生成

第二章 文学艺术的审美生成 赫伯特·曼纽什:藤椅 (一)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 1.“识别”与“感觉” 什克洛夫斯基《艺术作为手法》:“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视觉而不是作为识别的事物的感觉;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奇特化的手法,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和时间的手法,因为艺术中的感觉行为本身就是目的,应该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制作的方法,而‘制作’成功的东西对艺术来说是无关重要的。” a)识别——感觉:“石头更像石头”;捡豆子——拾贝 人的生活活动具有极强的目的性,人不必时时处处去“感觉”,仅需“识别”即可。于是,事物本身的丰富性消失了,仅剩下表面的简单“标志”,成为空洞的概念空壳。 b)感觉是目的,应延长过程:玉轮(能指)——玉轮(所指)——月亮(所指)? 2.经验、习惯造成感觉钝化、自动化 什克罗夫斯基:无意识的自动化“吞没事物、衣服、家具、妻子和对战争的恐惧”,“生活就这样化为乌有。” (托尔斯泰、鼓楼下的麻雀) 哥勒“形式疲劳”:人在感受过程中,将感觉到的对象分配到记忆中去,如过于简单,赏识程度就降低。 韩愈《答刘正夫书》:“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 “声一无听,物一无文。”熟视无睹,充耳不闻。 3.新奇与注意力的活跃 康德《实用人类学》:“新颖,甚至那种怪诞和内容诡秘的新颖,都使注意力变得活跃。” 海德格尔:“应手之物”、“显现之物”(鞋) “农鞋”:作为“器具”,不会注意它,甚至感觉不到它; 作为梵高“作品”,“从农鞋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劳动者艰辛的步履显现出来。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集着她在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永远单调的田垄上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夜幕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踽踽(ju) 京剧折子戏:《三盖衣》、《拾玉镯》 托尔斯泰《复活》 涅赫留道夫、玛斯洛瓦 2.“教育剧”:批判、教育功能(强调理性的批判认识,否定“共鸣”) 布莱希特: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喻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 四种距离:演员与角色、戏剧与现实——观众与戏剧、观众与现实——保持清醒的理性,破除对现实的迷信,批判现实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多种手法:编、导、演、布景、音响、字幕、插入…… 效果:主要是强化欣赏者的理性意识,增强戏剧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 布莱希特:消除以前附着的崇拜残余,帮助解释世界,改变世界。 荒诞剧:魏明伦:《潘金莲》 3.史诗因素、历史化 戏剧——现场表演,无叙述者,现在时直接呈现; 史诗——叙事者对往事的叙述; 历史化——变戏剧现在时直接呈现为史诗对过去的叙述。 戏剧——叙述者——观众; 现时呈现——往事叙述~~~“间离效果” 历史化:不仅将历史作为历史,而且将当前正在发生的现实当作历史看待。 历史化即把现实视作流动变化的。以此剥夺现实的永恒性,对它做出批判。 历史间距使批判获得深度。 黑格尔:存在的即合理的 布莱希特:存在的即历史的 课堂讨论:试比较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与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陌生化效果)的异同,为何同谓“陌生化”,却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4.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手法”与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异同 同:以陌生化手法创造间距(经验差距),引起注意,克服自动化、无意识化 异: 陌生化:1)强调文学性、诗性、审美性; 2)不及物、自足存在; 3)强调感觉; 4)本体论 间离效果:1)强调认识、批判、教育功能; 2)指涉社会,干预社会; 3)强调理智、克服无意识状态; 4)认识论 5.距离的多样性 布斯《小说修辞学》:价值、道德、认知、审美、身体等距离——不同的陌生化手法,构成不同的距离,产生不同的效果。 (韵律、造型结构、唱腔——形式美;葛朗台、阿Q——社会内容、性格特征) 毕加索《格尔尼卡》 (四)马尔库塞:“异在世界”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艺术的异化使得艺术作品、艺术的天地在根本上成为非现实的了。艺术创造出一个并不存在的世界,一个‘显现’、幻象、现象的世界。” “在这个天地中,任何词语、任何色彩、任何声音都是‘新颖的’和新奇的,它们打破了把人和自然囿蔽于中的习以为常的感知和理解的框架,打破了习以为常的感性确定性和理性框架,由于构成审美形式的语词、声音、形状,以及色彩,与它们的日常用法和功用相分离,因而,它们就可以逍遥于一个崭新的生存维度。” 1.异在世界:非现实世界——新的生存维度,新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 海德格尔:希腊神庙的石头; 农鞋“处于另一天地” 陌生化——间离——非现实世界——新的生存方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