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7故意和过失(修).ppt.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总论7故意和过失(修).ppt

讨 论: 开始讲的四种情况应如何处理? 如果出现其他结果,如何处理? 1、根本没打中 2、打成轻微伤 3、打成轻伤或重伤 (三)过于自信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异同 过于自信 间接故意 相 同 点  认识 程度 认识到可能性  认识到可能性 不 同 点 主观认识与实际状况    不一致      一致 对结果的态度   想避免  放任 (容认) 四、意外事件 (一)意外事件 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但是行为人在主观上既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造成的。 意外事件中,行为人不构成犯罪。 案例6 社员李文把麦子铺在公路上,利用过往的车辆压掉麦粒,一直劳动到深夜12时。其10岁的儿子躲在公路麦草下睡觉,父母未发觉。当时恰有一辆货车从麦杆上驶过,正好压在孩子身上造成孩子当场死亡。司机是否应负刑事责任? 五、不可抗力 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但是行为人在主观上既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就是不可抗力。 因不可抗力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六、期待可能性 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具体情况,有可能期待行为人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合法行为。 根据期待可能性理论,如果不能期待行为人实施其他合法行为,就不能对行为人的行为进行非难,也就不存在刑法上的责任。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犯罪主观方面是犯罪成立的主观基础? (2)如何认定间接故意中的“任意”? (3)如何把握犯罪过失中的应当预见? 参考文献: (1)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中有关“错误”的章节; (2)刘明祥:《错误论》,法律出版社、成文堂1996年版; (3)王政勋:《正当行为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 * * * * * * * * 复习上节课内容: (1)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是如何规定的? (2)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的标准是什么? (3)什么是国家工作人员?什么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4)什么是单位犯罪? 第八讲 犯罪的主观方面 第一节 概述 概念:是犯罪人实施刑法禁止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 内容:罪过——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    犯罪目的和动机    行为人的认识错误 1.是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2. 是支配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观心理状态。 3. 是行为人对其行为所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而不是对行为本身所持有的心理态度。 4. 主观方面通过故意或者过失表现出来。 5. 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我国刑法中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 二、特征 情景设置 (1)某甲上山合法打猎,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他的仇人,遂开枪将其仇人打死; (2)假设甲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一个陌生人,该人离猎物非常近,甲知道自己枪法不行,如果开枪有可能将该人打死,但他想,“管他呢,打死了活该!”遂开枪打猎,结果将该人打死; (3)假设甲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一个陌生人,该人离猎物非常近,甲觉得如果开枪有可能将该人打死,但甲又认为自己的枪法很好,遂开枪射击,结果将该人打死; (4)假设甲没有发现猎物旁边站着的一个人,开枪打猎后将该人打死。 这四种情况下,甲的心态有什么不同? 第二节 犯罪故意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 明知属于认识因素,希望或放任是意志因素。 (一)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 1.认识的程度 (1)认识到必然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认识到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认识的内容: (1)要认识到危害行为及其性质、内容、作用。 (2)认识到危害结果。 (3)认识到犯罪构成的其他客观要件,如犯罪对象、犯罪时间、犯罪地点、犯罪方法等。 (4)无需认识行为的违法性 (二)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 ——希望、放任 希望,指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有目的地、积极地追求,结果的发生是行为人努力希望达到的目的。“希望”即“追求”。 放任,指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听之任之,不加控制和阻止,结果的发生是意料之中的事。“放任”即“容认”。 二、犯罪故意的类型 根据意志因素的不同,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1.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的心理态度。 2.间接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间接故意包括三种情况: (1)为了追求一个合法目的而放任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 (2)为了追求一个非法目的而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