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浅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浅析.doc

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浅析   【摘要】通过对窑居建筑现有优缺点的分析,阐述了窑居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并简单分析了应该以合理规划用地、绿化生态环境、优化水循环系统、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等为基本措施。   【关键词】窑居;建筑;住区;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沟壑区风沙大、土质厚而软、沟壑纵横、土壤侵蚀严重,当地居民趋利避害,以窑洞作为主要的居住形态。   1. 传统窑居建筑   1.1长期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居民结合自然山势地形布置窑洞,始终能够保持对黄土高原特殊气候特征与贫瘠的资源条件的适应,且具有趋利避害的调节作用。窑居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因地制宜、施工简便;厚重型被覆结构,冬暖夏凉;封闭规整的空间布局,保温、隔热;背风向阳――获取日照;节地与零地;屋顶种植与调节气候;火坑――能源的二次利用。   1.2但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传统窑居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也日益显著:[1]   (1)窑居村落缺少规划,由于居民盲目自建、乱占耕地,致使土地严重浪费、整个村落杂乱无章没有整体感。   (2)村落布局分散交通不便,且没有统一的给排水系统。   (3)随着家庭人口的增长,窑居的居住密度过大,无法满足起码的私密性要求。同时,还存在窑居内部通风换气不畅、采光日照不足、潮湿阴暗等问题。   (4)黄土高原生态基础薄弱、水资源贬乏,且人们缺乏资源危机等生态意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1.3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保持传统窑居的精髓,使之能够持续发展下去?这将是黄土高原窑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键问题。   2. 窑居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2]   (1)节约资源、减轻生态压力:加大持法力度,实施综合配套的土地管理机制,严格控制新宅基地的审批,以改造旧窑或“撤旧建新”为解决缺房的立足点;建立合理利用土地的自我约束机制,禁止乱占耕地;尽量占用边坡等非耕地,让出生态与农耕作业空间。   (2)整体协调发展:在适应黄土高原地形特征的前提下,结合生态环境制定规划。使村镇规划和区域规范很好地结合,以期做到区域水源、资源共享,共同配合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土保持及“三废”处理等。   (3)把传统引向创造:传统居住模式蕴藏着丰富的“绿色”内涵,因此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应提取其精粹,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与生态系统的平衡,创造出符合当今时代特点的“绿色居住模式”。   (4)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更新改造计划:将建筑、生态、能源、水利、交通等学科密切结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改造计划。以小流域为单位,加强生态建设与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改善黄土高原人居环境质量。此外,在规划窑村时,除满足向阳、背风、接近生活水源等基本条件外,还应注意窑院地坪应设在最大洪峰线以上,防止积水倒灌;避免在滑坡、塌方和黄土垂直节理发育的地带建窑。   3. 窑居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1]   窑居住区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结合多学科的成果,形成一套完备的窑居住区的建筑体系。   3.1以节地为原则的居住空间组织。   3.1.1利用坡地组织生产、生活。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窑居住区首先应依山就势安排居住用地,节约平地发展农业。为了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宅基地,住区建设应考虑提高建筑层数或开发新型的窑居形态。同时利用坡地将各户相互穿插叠置,形成立体的家庭庭院模式,既可节省用地,又可增强居住环境的空间层次。此外还可在窑顶种植浅根系的农作物,窑顶防水层可防止雨水或浇灌水下渗而影响窑顶安全。   3.1.2合理的居住生活结构与明确的空间领域层次。力求创造一种明确的空间领域层次,方便邻里间的互助与交往,增强住区的凝聚力与安全感。依据公共――半公共――秘密的空间关系组织生活,保证各部分之间即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居民可按照原有的生活网络,自愿组团,通过住户院落空间的重叠,围合成一定的邻里活动中心,为了保证组团内部的和谐,应禁止车辆与过往行人的介入。同时,利用地形的自然高差变化,以踏步、绿化、石桌凳和平台等丰厚空间形态,提高居者的生活情趣,唤起人们对家园的热爱。   3.1.3充分考虑使用者不同的生产生活交通联系。窑居住区利用坡地组织居住生活,地形的复杂多变必然对交通联系提出更高的要求。应充分考虑到地形地貌现状,调整原有的道路走线,以保证居于高处的居民也能方便地使用车辆。同时,为了创造宁静、安全的居住环境,应完善不同的道路等级:主干道应方便联系各居住组团与公共服务设施;组团内部应避免机动车辆进入,以步行方式为主。生产与生活道路可适当分开,住户的生产运输小路可直接通向住区的主干道。   3.1.4健全的文化服务设施。人们生活方式单调,日出而作,日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