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黄畦灌田间水沙分布规律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引黄畦灌田间水沙分布规律研究

引黄畦灌田间水沙分布规律研究 姚欣1,2,李金山1,黄修桥1,孙秀路1韩启彪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河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新乡453002; 2.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81) 摘要: 为了探究引黄地面灌溉条件下水沙在田间的分布规律,本文于尊村引黄灌区开展田间试验,对灌溉水流推进过程,灌溉水含沙量沿畦田长度方向变化情况及灌水后泥沙在田面沉积情况作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引黄灌溉水在沿畦长方向推进的过程中,随着水分下渗和水力损失,其流量减小,挟沙能力沿畦长方向逐渐减弱;挟沙水流中的较大粒径颗粒逐渐沉积,水流中携带泥沙的中值粒径逐渐减小;灌水结束后,田面沉积泥沙粉粒含量占70%左右,田面沉积泥沙质量沿畦长方向逐渐减小,但畦田首端和畦田尾端的沉积泥沙粒径大小及其颗粒组成却相差不大。研究结果对畦灌蓄沙、放淤改土等黄河水沙利用技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 引黄灌溉;畦灌;泥沙研究;田间分布 中图分类号 文章编号 姚欣李金山J].农业工程学报,2016, Yao Xin,Li Jinshan,Huang Xiuqiao,Sun Xiulu,Han Qibiao. Distribution study on Yellow River’s silt in the field under border irrigation[J].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16, 0 引言 含量高是黄河最显著特征黄河水沙资源高效利用及泥沙放淤是开发黄河面临的首要问题引黄灌能将水沙同时引到田间,既能浇水灌溉,又能肥田改土,是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的一项重要措施。着引黄灌区的含沙水灌溉利用问题,科研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黄河泥沙在灌区渠床里的分布和对泥沙的优化调度[-8],以及对水沙的分离和泥沙的处理[9-13],但对黄河泥沙田间分布规律研究仅有泥沙浑水灌溉对入渗和灌溉制度的影响等方面的报道[14-20],对引黄灌溉水中的泥沙在田间如何分布却鲜有提及关于引黄水泥沙进入田间的数量及其在田间的分布规律研究还较少[21]基于此开展引黄畦灌田间水沙分布规律试验研究为提高引黄畦灌水沙利用效益深入发展引黄灌溉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于2015年5月7月在山西运城尊村灌区进行,灌区地处黄河北干流中游以东,南靠中条山,西临黄河,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采用管道输水与田间明渠灌溉结合的模式以实现节水与田间放淤并举灌水时通过梯级泵站扬水进入管道输水至渠道后水沙由渠道出水口进入田间进行畦灌试验点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楚侯乡,东经110o50,,北纬35o03,海拔386m。尊村灌区梯级泵站第五级泵站,五级站进水池设计水位371.80m,出水池设计水位386.30,设计流量20.35m3/s,地形扬程13.65m,干渠长度19.18km,分段纵坡1/4000,灌溉控制面积72.24万亩,有效控制面积19.80万亩。试验畦田坡度基本一致,水准仪测得平均坡度为0.1%。试验土壤的田间持水率为21%,干容重1.50g/cm3,进行土壤颗分分析,测得土壤质地如表1所示。 表1 验区土壤质地 Table 1 Soil texture of experimental plot 土层深度 Soil depth/cm 粒组划分 Soil fraction/% 土壤质地名称(国际制) Soil texture(ISO) 黏粒(<0.002mm) Clay(<0.002mm) 粉粒(0.002~0.02mm) Silt(0.002~0.02mm) 砂粒(0.02~2mm) Sand(0.02~2mm) 0 13.92 73.38 12.7 粉砂质壤土Silty loam 0-10 24.08 69.76 6.16 粉砂质黏壤土Silty clay loam 10-20 21.8 70.64 7.56 粉砂质黏壤土Silty clay loam 20-30 24.34 63.19 12.47 粉砂质黏壤土Silty clay loam 30-40 26.64 58.56 14.8 粉砂质黏土Silty clay 40-50 95.72 4.28 0 重黏土Soapy clay 50-60 29.6 65.54 4.86 粉砂质黏土Silty clay 60-70 81.77 18.23 0 重黏土Soapy clay 70-80 40.68 58.47 0.85 粉砂质黏土Silty c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6031115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